□ 本报记者 王泽议
7月25日,由全国针灸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与中国针灸学会主办、中国中医科学院针灸研究所协办的针灸标准新闻发布会在中国中医科学院召开。会议发布了18项针灸标准,其中包括6项国家标准和12项行业组织标准。中国中医科学院副院长、中国针灸学会会长刘保延表示,18项针灸标准的发布,补充了我国针灸标准体系,丰富了我国针灸标准化实践活动及其经验,对完善我国针灸标准化体系,夯实我国针灸国际标准化基础,规范针灸行业管理,推进针灸现代化信息化,推动针灸事业科学有序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建立基础标准
针灸学的基本概念是构建针灸理论的最基本要素,通过针灸学术语而得以概括、表达和传递。针灸学术语标准化是针灸学科建设的基础性工作,建立科学、统一的针灸术语标准体系,对于针灸教学、科研、医疗、管理以及对外交流都有重要意义。国家标准《针灸学通用术语》界定了针灸学基础术语和经络、腧穴、刺法灸法、针灸治疗、实验针灸的通用术语,适用于针灸学科各领域,共收录针灸学术语1204条。
国家标准《腧穴主治》,以古今文献为依据,总结出经穴主治演变的总规律,明确提出了基础主治的内涵,详细规定了经穴主治表述方案,并以注释本的形式提供了制定该标准的全部数据、考证内容和研究成果,确定了GB/T 12346-2006《腧穴名称与定位》中的362个经穴中的360个腧穴以及48个经外奇穴中的23个腧穴的常用适应证,适用于针灸腧穴的医疗、教学、科研等。
规范针灸技术操作
针灸技术操作是针灸的核心内容,不仅直接关系针灸疗效,同时也是保证针灸安全性的关键。GB/T 21709《针灸技术操作规范》系列标准现已发布22部分。该系列标准针对22项临床常用的、发展成熟的针灸优势技术,严格规范了针灸技术操作的术语与定义、步骤与要求、方法、注意事项与禁忌等内容,对于确保针灸操作安全、提高针灸疗效具有重要意义。本次发布的芒针、腹针、毫针基本手法以及刮痧4项针灸技术操作规范,是继2008年、2009年连续两批发布了18项技术操作规范之后,发布的第3批该系列国家标准。
针刀作为一种确有疗效的微创技术,此前尚无针刀技术操作的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但现实情况又需要统一针刀技术操作。《针刀基本技术操作规范》就是在这种背景下研制而成的针灸行业组织标准。据悉,待相应的行业标准、国家标准颁布实施后,该标准将自行废止。
“指南”临床循证实践
针灸适宜疾病的临床实践指南是中医药标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医药标准化工作的重要环节。2006~2008年,中国针灸学会标准化工作委员会组织完成了针灸治疗带状疱疹、抑郁症、偏头痛、贝尔面瘫、中风后假性球麻痹5种病症的临床实践指南的编制工作,并于2010年12月出版了《临床病症中医临床实践指南-针灸分册》。2010~2013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先后分3批、资助120万元启动了20个疾病/病症的针灸临床实践指南的研究工作。经过2年多的反复讨论、修订,现已完成了其中15项针灸临床实践指南的研制任务(包括失眠、哮喘、腰痛、颈椎病、急慢性胃炎、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痛经、便秘、坐骨神经痛、肩周炎、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三叉神经痛、过敏性鼻炎、突发性耳聋和肥胖等),此外还有5项正处于立项阶段。与此同时,总课题组还完成了规范如何制定与评价指南的国家标准《针灸临床实践指南制定和评估规范》的研制工作,该项国家标准目前正在报批中。
此次新发布的10项指南中,有5项是对2010年版相应指南的修订再版。据悉,中国针灸学会计划于今年年底再发布10项指南。
规范临床研究管理
针灸的临床研究证据关乎针灸在国内与国际上的广泛应用、发展与政策的制定等。《针灸临床研究管理规范》是依托国家科技部“十二五”支撑计划项目“针灸疗效国际多中心临床评价研究”子课题——针灸临床疗效评价共性技术与数据管理方法研究,由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立项,由中国中医科学院副院长刘保延主任医师主持研制,参考了国内外药物临床研究规范、医疗器械临床研究管理规范,结合针灸临床研究特点等,经过2年的艰苦研究而最终完成的针灸行业组织标准。该标准为针灸临床研究工作提供了规范性指导,规定了开展针灸临床研究的基本原则、组织管理、人员资质等方面的基本要求和技术要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