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 正文

贵州中药材全产业链持续发展存隐忧

2014-08-14 15:00:47 来源:中国医药报

近年来,贵州把中药材作为发展山地特色农业的富民、扶贫、生态产业,种植面积、产量都在迅速增加,效益逐渐凸显。但记者调研后了解到,目前贵州中药材产业既存在基础设施滞后、生产加工水平低等问题,也面临着后续科技支撑能力匮乏、市场渠道不健全等隐忧,部分地区“以量取胜”的发展方式难以持续。

“种植不科学、生产不规范”

一些中药材种植大户、企业及相关业内人士认为,中药材已成为贵州最有可能实现后发赶超的富民产业之一,然而中药材产业仍存在“种植不科学、生产不规范”等问题。

部分企业缺乏研判,中药材品牌多而杂。贵州贵龙中药材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黎强认为,目前贵州中药材科学化种植中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为部分种植企业对“种什么、怎么种、种多少”没有做科学的研究与市场判断。“不科学的种植,可能种得越多,亏得越大。我们公司也是交了3年学费,才逐渐走上道的。”贵州威门药业股份公司负责人李筑说。

还有一些业内人士认为,在规划层面,贵州对本省中药材发展缺乏一个清晰的方向,全省种植的药材品种多而杂,道地药材在集约化、标准化、品牌化生产方面做得不够。

以天麻为例,贵州的天麻虽品质优越,但品牌众多且质量参差不齐,由于全省没有主导企业统一对其进行规范生产和市场营销,导致贵州天麻在省外知名度并不高,甚至变成了大路货,道地药材的资源优势完全没有转化为经济优势。

基层存在盲目跟风种植现象。部分基层干部认为,按照什么挣钱种什么的原则,上面要下面“大干快上”地大规模种植中药材,因受“时间紧、任务重、经费少、隔行如隔山”等因素影响,各地跟风种植、盲目种植现象比较突出。

规范化生产滞后,影响品牌和声誉。“贵州中药材规范化生产明显滞后。”贵州省现代中药材研究所吴明开研究员说,作为中药资源排名全国第二的贵州,通过国家GAP认证的中药材品种仅5个,而四川有16个、河南有13个、云南有9个。目前,贵州有施秉太子参等5个通过GAP认证的中药材种植基地,但种植面积仅占当年人工种植面积的2.5%。

强化龙头企业培育

专家认为,贵州需从中药材的种植、加工、营销、服务等全产业链的各个环节出发,整合资源,打造持续健康发展、以质取胜的富民生态产业。

贵州省多个中药材大县有关负责人建议,进一步强化药材基地建设,对连片种植达到一定规模以上的种苗繁育基地、种植基地,比照通村柏油路(水泥路)标准配套建设产业公路,优先安排土地整理、高标准农田建设、水利灌溉、配方施肥、农机补贴等项目,改善生产条件。

据贵州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统计,目前贵州省有155家制药企业,绝大多数是中小型企业,规模以上企业89家,其中产值上亿元的仅占企业总数29.7%,前10位企业产值占全省规模以上医药工业比重为49.1%,进入全国100强的制药企业只有贵州益佰,还没有一家在全国有较强竞争力的大型医药集团,形成“大的没有做强、小的没有做活”局面,“小、散、弱”问题突出。

此外,贵州省医药产业链不完整,化学药、生物药发展滞后,高端医疗器械缺乏,龙头企业带动力不强,园区要素保障和聚集功能发展不健全,对医药企业吸引力不足。

提高科技支撑服务能力

基层一些业内人士呼吁,相关部门之间政策制定和实施应做到“无缝对接”,推动中药材产业发展的政策和改革举措落到实处。

一是发展重点道地药材,政策扶持规范化生产。专家认为,相关部门应进一步加强道地药材的科学规划与产业协调,在发展的品种、种植的区域上应有理性的规划,建议贵州重点道地药材品种控制在20个,重点药材种植区县控制在30个以内。

hr@yaochenwd.com.cn
010-594447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