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勇海(职员)
近日,北京市10余家大医院相继关闭了“便民门诊”,过去只需携带门诊病历就能直接开药的服务随之结束。记者选择5家取消“便民门诊”的医院探访,发现这给很多不看病只开药的慢病患者带来极大不便。一个患者说,最苦的就是他们这些必须到这里开药又不看病的人。(8月10日《北京青年报》)
“便民门诊”主要服务于三类患者:一是只想开点药,不需要就诊的患者;二是只需做简单检查(比如查血、查小便、做胃镜等)或定期复查的患者;三是需长期吃某种药物的慢病患者。可见,“便民门诊”的确比较便民。
医院取消“便民门诊”的理由五花八门,有的认为“便民门诊”存在安全隐患——家人不带患者就来开药,难保用药安全,且延误病情;有的曾因“便民门诊”不能报销医药费用而引发患者投诉;有药贩子利用“便民门诊”之便利倒药……这些问题是存在,但不宜“一竹竿打翻满船人”,防范用药隐患、倒药可能,应从提高“便民门诊”诊疗水平,完善“便民门诊”管理制度上下功夫,而不是因噎废食。
有些医院所谓的“人手不足”,恐怕才是“便民门诊”大面积消亡的真实原因。“便民门诊”因省时、便捷、便宜受到患者欢迎。但在医院看来,“便民门诊”纵使人满为患,仍然挣钱不多,反倒增加了医院压力,所以纷纷甩包袱,把“最不挣钱的业务”停掉,老百姓看病的“方便之门”就被关上了。
很多处方药不到大医院是买不到的,比如目前北京社区医院的药品名录虽然每年扩展,但比起大医院,仍然差了1000多种。在治疗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脑卒中四种慢病的常用药方面,社区医院与大医院的品种相差达几十种之多。当务之急,是加强“便民门诊”的规范化管理,探讨出更加合理、更加便民的就医模式,而不是让患者失去这个“方便”,进而影响普通门诊的就诊效率。
便民就医是对医院公益属性的彰显。 大医院每关闭一个“便民门诊”,就少了一重公益属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