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 正文

国产设备“腰杆”何时硬起来

2014-09-01 14:52:50 来源:健康报

□本报记者 乔 宁□

市场  根据国家卫生计生委、工信部披露的数据,2013年卫生计生部门所属机构装备万元以上医疗设备417万台,其中100万元以上设备近9万台。

现实  在我国高端医疗设备市场上,进口品牌所占份额较大,因其采购价格、售后服务价格昂贵,成为居民医疗成本居高不下的重要原因之一。

问题  进口高端医疗设备的垄断局面如何打破?本土企业的创新发展取得了哪些突破,面临什么挑战?

本土企业缺席高端市场

据物价部门不完全统计,我国各地核磁共振检查单个部位的费用均超过650元,在北京部分三甲医院做一次PET-CT全身检查约需1.2万元,上海PET-CT检查的费用约为7000元。由于基本医疗保险无法报销,不菲的检查费用令大多数患者望而却步。

而以上局面之所以存在,与长期笼罩中国高端医学影像设备市场的“GPS神话”不无关系。中国医学装备协会发布的2012年CT与核磁共振设备市场规模分析结果显示,通用电气(GE)、飞利浦(Philips)、西门子(Siemens)3家跨国企业占据逾七成的中国市场份额。在PET-CT市场,“GPS”几乎一统天下,国内企业鲜有建树。

“由于本土企业缺席,进口高端医学影像设备的销售价格和维修价格居高不下。”上海联影医疗科技有限公司总裁张强介绍,一台在美国售价75万美元的1.5T磁共振系统,在国内的售价约为1200万元人民币。按照8年的使用时间计算,设备后期的维护费用相当于售价的50%。

国内企业欲破“GPS神话”

庆幸的是,这种局面有望被打破。今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一行视察上海联影。该公司已将96环超清高速PET-CT、1.5T超导磁共振等11款自主研发产品推向市场,设备售价和维修费用均远远低于进口同类产品。

与以往国产医疗设备遭受大医院冷遇不同,联影的影像设备一经推出,便被解放军总医院、解放军第309医院、上海瑞金医院、复旦大学附属华东医院等多家知名三甲医院采购使用。

产品推广应用顺利,联影首席顾问薛敏认为实属不易。他坦言:“多年来,我国高端医疗设备产业发展滞后,医院普遍对本土品牌缺乏信心。政府虽对国产医疗设备进行扶持,但决定医院采购与否的关键因素,终究是设备的技术和服务。”

上海市徐汇区中心医院院长朱建民介绍,联影所有产品的临床试验均在该院完成,试验数据显示,其影像设备的图像清晰度已超过同类产品,且设备使用中文操作系统,便于使用。

谈及联影面对“GPS神话”的强势突围,中科院上海分院副院长张旭感慨良深。他直言:“国产高端医疗设备的推广应用,迫切期待医疗机构的认可、支持和投入。”

产学研医创新平台待建立

联影为何能在短短3年时间里获得丰厚产出?张强认为,关键因素之一是该公司携手中科院上海分院、上海交通大学、上海市徐汇区中心医院等单位,建立起衔接紧密的产学研医协同创新平台。而这恰恰是大多数国内医疗设备生产企业所不具备的。

中国医疗器械行业协会会长赵毅新指出,产、学、研、医合作,有利于发挥各方优势,弥补不足。但现实是,我国医疗器械创新链条,从基础研究、转化研究到应用研究,各环节之间都存在脱节现象。

张旭直言:“各方的兴趣点不同,诉求不同。除了体制上的障碍,心理上的围墙也阻碍了各方的沟通合作,降低了集体创新的效率。”

薛敏表示,联影的创新平台之所以运行顺畅,得益于各方目标统一,即打造中国高端医学影像设备的响亮品牌,让先进的医疗技术以更优惠的价格惠及更广泛的人群。

如果说产学研医平台是迸发创新火花的加速器,高素质人才则是创新的原燃料。张强介绍,截至2014年7月,联影拥有逾1100人的研发团队,其中110多人具有海外留学背景,500多人具有在国际大公司和业内知名企业的从业经历。这种人才储备实力,令国内其他医疗设备生产企业难以望其项背。此外,联影还与上海交通大学、华中科技大学、东南大学等合作,设立了奖学金、创新基金,资助相关领域师生参加国际会议、申报国家科研项目,为学生提供实习机会、毕业设计实践平台等。

hr@yaochenwd.com.cn
010-594447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