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要评估员工现行业务绩效,只需做简单的计算;而要断定一个点子的真正价值,可能要花好几年的时间。
长久以来,论功行赏——业绩与薪酬挂钩——一直是管理者奉行不渝的金科玉律。在业绩考评制度的驱动下,管理者的一举一动均与绩效挂钩,无不将“充分利用资产”的念头发挥到极致。然而,在保住现有业绩的基础上,企业还必须加速创新。如何在维持当前绩效的同时,还能激励员工创新,一直是困扰企业的难题。
一般人凭直觉可能会认为,谁能作出有效的创新,谁就应该得到较高的报酬。而我们的研究结果却恰恰相反:想要说服员工做到创新与管理现行业务并重,其秘诀可能是减少论功行赏。事实上,那些能够做到两者兼顾的公司,要么根本就不强调绩效奖金,要么就是以一种更微妙、更淡化的态度运用它。最重要的是,他们将这些目标融入一种包容性极强的企业文化之中,这种企业文化使员工觉得自己的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休戚与共,从而自然地视公司的事业为己任,并为企业的眼前效益和长远效益而全力以赴。在这种企业文化中,论功行赏的作法不再是决定性的角色,而是辅助性角色。
成长与绩效并重
除少数特例外,企业对经理人员的奖惩制度所注重的要么是鼓励他们全心经营现有的业务,要么是开发和实施新的业务构想,以刺激企业未来的成长,却很难做到两者兼顾。奖惩制度大多强调现行业务的绩效,例如,零售企业的奖金取决于销售量的高低,制造企业的奖金与生产成本及产量挂钩。这些公司的首要任务是达到绩效指标,所以从事创新的时间所剩无几。正如工业领域某跨国公司一名心力交瘁的经理人所说:“公司很欢迎我们做些创新的事情……但必须在晚上11 点半之后!”
为谋求眼前的绩效,必须充分利用现有能力,而促进未来成长则必须进行开创性实验——前者是大家驾轻就熟的工作,远比后者容易评估,因此,以现行绩效为着眼点的奖励制度往往比较普遍。例如,如果公司想要鼓励业务员推销出更多的商品或服务,只须记录下每个人的成交笔数,并结合非人为因素造成的差异(比如各人责任区域内顾客总人数)加以调整后打分,然后依此论功行赏。各人的努力程度与得分高明显相关,因此,在高分必有重赏的情况下,业务员肯定会不辞辛劳。
另一方面,如果公司要求业务员依据顾客不断变化的需求提出开发新产品的点子,那他们的工作成果衡量起来势必困难得多。这时候不能只凭简单的计算,因为要断定一个点子的真正价值可能需要花好几年的时间。另外,公司在打分时,也必须考虑到更多难以评估的因素,例如在征询客户偏好信息时顾客的配合程度等。由于这一切都难以量化,如果公司想有效地运用正式的奖惩手段,势必要密切监督、了解每个业务员与顾客接触的实际状况。
不仅如此,对于探索性较强的工作——例如生化研究或情景分析规划,其绩效根本就无法衡量。没有谁能预见到哪些实验会产生有用的结果或哪些情景分析会导致有价值的论断。在某些情况下,可以运用替代性评估标准提供粗略的参考。例如,管理咨询顾问往往以团队的形式开展工作,因此可以从同事的角度进行观察,评估彼此构思新点子的能力。但是,很少有哪个公司的业绩管理制度能像评估现行业务绩效那样精确地考量员工在开创性工作方面的表现。
为了设法规避评估开创性业务这一难题,有的公司承诺,凡是想出的新点子日后成功投入了商业化运作的员工,都能得到一大笔一次性奖金。但是这样的计划事实上很难实施。1964年,当彼得罗伯茨(Peter Roberts)还是西尔斯公司的员工时,发明了套筒扳手(socket wrench)。为购买这项产品的专利权,西尔斯公司支付了1 万美元给这位年仅18岁的发明者。当时,对罗伯茨来说,这个数目已经相当可观,但5年后,他却以蓄意低估专利价值为由控告西尔斯公司,理由是该工具的销售潜力实际上已经达到好几百万美元。罗伯茨先是得到800多万美元的赔偿,并在西尔斯公司上诉后与其和解,至于和解金额则未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