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等国内多个城市的医院、药房里,用于预防血栓栓塞性疾病的潘生丁消失了。这种供应数十年的基本药物消失后,潘生丁危机已经转化为需要这种廉价高效药物患者的危机,有患者辗转全国各地求药而不可得。记者调查,除了原料市场价格走高、原有的医保招投标和政策限价制度影响之外,医院、医生、医药中间商、药厂等多个环节的各自利益诉求也是形成潘生丁危机的因素。同样稀缺的廉价药还包括鱼精蛋白、银翘冲、维脑路通等。(10月12日《新京报》)
潘生丁等廉价药此番在市场上接近于消失。在此之前,这些廉价药已经陷入恶性循环。
廉价药的生产成本较高,药价受到管控,但药品的原料价格却不受约束,极易形成局部垄断。受成本压力,药企不得不限制廉价药的生产规模。廉价药进入医保支付体系不能随便调价——即便获准调价幅度也很有限,患者心理上、支付能力上可以接受的调价幅度也不大。同样因为价格很难提高,在以药养医的背景下,除非患者专门制定,否则廉价药很难登上医生的处方笺。这又反过来影响了廉价药的销量及药企积极性。
这一恶性循环持续下去,即便不出现廉价药从市场上消失(如主管部门下达配额,强制要求药企按照一定比例、配额生产廉价药)的结果,也必然无法挽回廉价药的进一步边缘化地位,并且,当廉价药变得稀缺,药企本身又无法提价销售的情况下,人为制造“药荒”借以囤积卖出高价,就必然成为一些人牟取暴利的选择。
廉价药恶性循环持续的结果,要么是廉价药消失,要么就是卖出天价(且有许多患者无力承担或找不到购买黑市天价药的渠道)。这都让患者付出沉重代价,关系性命安危。需要看到的是,这样的恶性循环,不仅导致积极承担社会责任、生产经营廉价药的药企承受损失,还可能因为廉价药的稀缺,让企业被错误的认定为制造“药荒”的推手,承受舆论批评。
此外,廉价药的消失或边缘化,使得各种名目的新药、贵药取而代之,直接抬高了医疗费用支出,加剧了医保体系的负担。长期以往,医保资金池将无法避免干涸的结局。
要让廉价药恶性循环得以刹车,不能简单化的下达行政指令,要求相关药企按指令或配额维持生产。这一恶性循环之所以形成,至少存在四大关键因素:第一,药品原料市场的秩序出现失控,垄断经营未获及时干预治理,从源头上加重了药企负担;第二,现有医保目录药品定价过于死板,缺乏必要的调节机制;第三,对于公益性强的低价、“刚需型”药品,政府没有通过补贴或减免税费的方式,减少药企损失;第四,以药养医现象长期存在,开贵价药成为医生处方导向,卫生、医保主管部门没有出台对冲性的激励政策,以鼓励医生减少处方费用,相反对现有现象给予放任,等于坐视廉价药在医院体系边缘化。
笔者以为,要避免廉价药消失或边缘化,需要针对以上四大关键因素采取举措,确保药品原料市场秩序稳定,实现有序竞争,严厉打击囤积垄断;加快医保目录药品定价机制的优化,允许低价药品因供求、成本因素实现5倍以内的调价;建立低价“刚需型”药品生产经营的政府补贴;鼓励医生处方中多开低价药,节省医疗支出,根据节约及治疗效果向医生发放补贴。
当然,以上举措即便获得推行,也仍需一个不短的转化落实周期。眼下,包括潘生丁等廉价药,市场上已出现较长时间的缺货,严重影响部分患者的健康权益甚至危及生命安全,笔者建议,各省级卫生、药监等主管部门应指定定点经销企业,尽快就主流廉价药开展需求统计,以省为单位向生产厂商定制,满足迫在眉睫的需求。(来源:红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