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徐亚静
中医药学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生命科学,中药产业是我国独具特色和少数具有国际优势的产业之一。中医药现代化战略的实施强有力地推动了中药产业发展,中药工业产值从1996年的234亿元增加到2013年的5600多亿元。然而,由于历史原因,中药科技基础相对薄弱,中成药功能主治模糊、制药工艺粗放、质控技术落后、过程风险管控薄弱,严重制约中药品种做大做强。
我国有近万个中成药品种,但2005年销售额过亿元的品种不足百个,过十亿元的大品种缺乏。临床需要“好药”,产业需要“大药”,中国工程院院士、天津中医药大学校长张伯礼依据我国中药产业发展的实际,结合国际医药产业发展的新趋势,针对影响中药品种做大做强的共性问题,率先提出了对名优中成药进行二次开发的理念和策略,并组织来自天津中医药大学、浙江大学等单位的多学科队伍,研创了一批关键技术,推动了产业技术升级,为中药插上了科技的翅膀。
破解五大瓶颈问题
有人统计说经典老药六味地黄丸能治300多种疾病,但太过宽泛的适应证反而让人无所适从;一个效果很好的中成药药效物质不明确,质控手段简单粗放,难以有效控制药品质量……分析制约中成药品种做大做强的因素,张伯礼团队认为主要集中在五大瓶颈问题:临床定位宽泛、药效物质不清、作用机制不明、制药工艺粗放、质控水平低下。课题组深入企业现场,历经理论创新、技术突破及推广应用的系统研究,构建了五大核心技术体系,一一破解了这五大瓶颈问题。
针对中药品种多、适应证宽泛、优势不突出,课题组建立了基于临床循证评价的中成药临床定位技术,以系统评价为依据,组方分析、同类比较为基础,临床专家评估为指导,并结合小样本先导试验的结果,明确品种的特色和优势,确定临床定位。
针对药效物质不清,课题组建立了基于整体观的中成药化学基础辨析技术,系统性辨识中药化学组成、药效物质、有害杂质及主要成分的体内过程等:建立了可快速筛查中药有害物质的细胞损伤荧光图像自动分析技术、创建了基于药效及体内过程特点的中成药质检指标辨析技术,将化学组成、药效物质及体内过程的研究结果整合纳入到质量检测标准,显著提升药品质控水平,保证临床疗效。
针对作用机制不明,课题组构建了以系统药理学(包括基因组、蛋白质组及代谢组等组学技术)为核心的中药作用机理多层次研究技术平台:在动物、组织、细胞水平上建立了生物信息学等多元化的综合评价体系,用于研究辨识中成药作用机制;率先从网络药理学角度阐释中药多组分/多通路/多靶点/多途径的整合调节机制,并创建了基于网络药理学的中药药效评价方法,为揭示中药作用的网络状复杂关系提供了关键技术。
针对制药工艺粗放,课题组首创中药制药过程系统工程技术,建立了中药制药过程分析、建模及优化方法,对制药过程进行系统辨识及综合调优,将过程参数检测、工艺品质调控、质量风险管控、数字化平台与制药工艺设备等同步进行系统优化设计,构建基于绿色制药理念的高品质中药制药工程体系;创建了中药制药工艺品质调控与优化技术,解决了中成药化学成分复杂,工艺参数与药品质量关系不清的难题;科学设置制药工艺品质调控点及质控指标,以量化模型取代传统经验,精准控制工艺参数,显著提升了中药提取、浓缩、醇沉和层析等工艺品质,达到提高药品批次间一致性及节能减排的目标。
针对质控水平低下,提出中药制药过程质控技术理论,创建了药材-成药质检、制药过程质控与制药工艺品质控制相融合的“三位一体”全程质量控制技术、创立中药制药过程质量监测技术,实现了中药制药过程关键质控点辨识、制药工艺节点质检指标序贯控制、制药过程信息集成及数据溯源等关键技术的突破,为大幅度提高中成药质量标准提供了技术支撑。
推动中成药产业腾飞
参脉注射液原来的质量控制参数只有十几个,经过研究质控点达到数百个,药品质量大幅提升;一个很有临床价值的中药出现肝损害的原因总是搞不清楚,经过研究发现其中的一个物质是不良反应的关键,经过工艺优化这个物质被去掉了,药品又焕发出生机……该项目历时8年,完成了32个中成药品种二次开发,用实践证明中成药二次开发是一条投入少、见效快、创新驱动中药产业跨越发展的有效途径。32个中成药,销售额过亿元的品种由3个增加到12个,2013年销售额达50亿元,是开发前的4.2倍,累计销售额超过200亿元,促进了名优中成药向中药大品种的转化。
“这个项目研究的是我们着急的事,说的是我们听得懂的话,干的是我们看得见的活。”不少企业拿着产品找到项目组,希望能成为研究对象,他们对“中成药二次开发核心技术体系创研及其产业化”研究的评价从一个层面反映出该研究的价值和特点:从解决中成药品种个性化难题起步,聚焦于突破中成药二次开发共性关键核心技术,开辟了中药制药技术升级路径,并无缝连接实施成果转化,对中药产业提质增效发挥了引领支撑作用。
目前,该项目技术已在全国19个省份推广,应用于近百家中药企业。通过推广实施中药二次开发战略,促进了中药企业对二次开发与科研投入的再认识,推动了我国医药产业大规模技术改造及产品二次开发,引领了中药制药技术的升级换代,培育了中药大品种群,提高了中药行业集中度。我国过亿元的中药品种2013年达到350余个,增长了3倍,超过10亿元的品种达到30余个,过亿元品种年累计销售额达1200亿元,约占中药工业产值的28%。
项目所取得的成果已成为引领现代中药研发的指针。中成药二次开发的理念和建立的二次开发模式被科技部纳入《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重大新药创制”重大专项中,为国家级中药大品种技术改造提供了技术支撑。中成药二次开发的成功经验,得到发改委、科技部、工信部认可,被写入发改委生物产业发展规划和医药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有力推动了我国医药产业大规模技术升级改造及产品二次开发,促进中药制药技术的升级换代。
业内专家指出,该项目是中药研究领域产学研结合的典范,对促进我国中医药的发展,推进中药产业现代化进程起到了重要作用,同时服务医改、惠及民生,可为重大疾病防治提供安全有效、质优价廉的药物,对保障我国医改成功,促进生物医药产业发展,将起到重大推动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