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20日,陆勇在看守所接受了本报记者的采访。本报记者洪克非/摄
冰冷的手铐,在陆勇的腕间,绝了很多人的希望。
1月20日,已是第二次被押进湖南省益阳市沅江市看守所的陆勇,再三叮嘱前来采访的中国青年报记者一定转告他的母亲蔡珠凤,“就说我在这里还好,请她老人家不要挂念”。 此前一天,蔡珠凤委托一位北京律师代理了儿子的案子。
“我相信法院一定会让他出来,因为我们没有(从代购中)拿钱。”蔡珠凤说,从一开始她就不支持儿子给病友帮忙代购药品,很担心可能惹上麻烦,却不料这份担心成为现实。
在很多患者眼里,“格列卫”就是命
2002年,意外被检查出患有白血病的陆勇感觉“心沉到了海底”,“(自己)怎么从医院回家的都不记得了,整晚无法入眠,就想着还能有多长时间(活)”。
家住江苏省无锡市的陆勇时年34岁,是一家外贸企业的负责人,他的父亲管理着一家小五金厂,家境殷实。
突如其来的噩耗瞬间改变了陆家的命运。
白血病是造血组织即骨髓的恶性肿瘤。依据细胞类型和疾病进展速度,分为急性白血病和慢性白血病,后者又分为慢性髓细胞白血病(即慢粒)和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陆勇身患的是慢粒白血病。这种疾病的患者在国内目前有近10万人,每年还会新增1万多人。
医生推荐陆勇服用瑞士诺华生产的药品“格列卫”。该药2001年上市,当时进入中国不到一年。据称,“格列卫”的出现使慢粒白血病患者的十年生存率从以前的不到50%增加到了现在的90%左右,且绝大多数患者可以正常工作和生活。 陆勇当时一边服药,一边在做骨髓配对。
然而,不幸的是,全家没有一个人和陆勇配型成功。当时中华骨髓库中只有两万例可以配型,检索其中所有库存,都没有给陆勇带来福音。
吃药的成本似乎比骨髓移植要更高。服用“格列卫”一个月为一个疗程,需花费2.35万元,一年就需28万多元,而且是要终身服用。
由于白血病治疗费用不在医保范围内,很多患者为续命而家徒四壁。“(它)就像吸毒,钱完了,人也就走了。” 1月24日,长沙慢粒白血病患者唐某告诉记者,他知道的一些人都是在没有办法的时候才买 “格列卫”。白血病可慢粒白血病患者一旦进入加速期甚至急变期,即使服用“格列卫”也无法维系。
转机出现在2004年。那时,陆勇已经为“格列卫”花去60万元。
据陆勇介绍,当年6月,他在网上看到韩国一篇讲述慢粒白血病人治疗的文章,说韩国的患者在印度买到了“格列卫”的仿制药,价格只有原版药的1/8,折合人民币不到4000元一个疗程。 这让陆勇欣喜若狂。
他急切地委托韩国那边的朋友打听此事。得到的反馈是,情况属实。
随后,陆勇在网上搜索到日本有一家药店在售这种仿制药。2004年9月,陆勇托人买了一盒带回无锡。此举遭到了母亲蔡珠凤的反对,她认为从来药是“一分钱,一分货”,儿子可能会因“假药”吃大亏。
为了观察仿制药的疗效,陆勇开始了小心翼翼地尝试—每日服用4颗“格列卫”的陆勇,采取了每期多替换一颗药,一个月把4颗全部换完。
一次骨髓穿刺的检查让陆勇看到了希望真的来临:换药数月后,各项指标均正常.
每个月都有一两个病友的灯灭了
陆勇把好消息告诉了QQ病友群的成员。在他2004年建这个病友群里,100个人中只有他和一个杭州病友吃得起正版的“格列卫”。
其他人服用的化疗药物,虽然副作用很大,但一个月只需100多元,如果再加上其他治疗费用,每个月只需2000元左右,而且化疗药物医保是可以报销的。
只是,这一“廉价”的方式无法续命。
陆勇回忆,2004年左右,QQ群里“每个月都有一两个病友的灯灭了”,有国企员工,有街头小贩,也有公务员。
印度仿制药的消息让很多患者点燃了生的希望,常有人来无锡看陆勇的身体情况,观察仿制药是否可靠。这些沟通让陆勇心情越发沉重,他决定帮病友打通这条救命之路。
药物说明书上有印度厂家的联系方式。陆勇用传真与印度厂家联系,获悉如果直接从药厂买,一个疗程只要人民币3000元。
但是,个人跨境购买药品非常复杂,首先要到银行购买美元,用英文填写购汇申请单、国际电汇单,向印度方面打款,再把打款凭证发给印度公司,钱到账之后,对方才把药发过来。 陆勇常年做外贸生意,英语很好,但也颇费周折。陆勇将购买方法告诉了病友,并做了一个模板,让大家打印后如法炮制。
有些人买到这种药觉得效果好后,就告诉周边的病友。陆勇的名气直线上升,原来的一个QQ病友群发展到了5个群,加起来有几千人。
大量的中国患者购药,让印度厂家看到了商机。同时,随着2013年正版“格列卫”的专利截止期临近,瑞士公司也采取了买药随赠的方式,这导致印度公司仿制药的药价骤降。到2014年,如果一次购买一定数量,即便算上邮费等,平均每个疗程就只需要花200元了,不到正版“格列卫”专利期间药价的百分之一。
由于海淘印度仿制药的方式很麻烦,2011年,印度制药公司派人到中国开立一些银行账户,方便中国白血病人汇款。但因为网银的安全问题,银行卡经常需要升级,印度那边需要经常派人到中国开户行来处理,很麻烦。印度公司提出,能不能借用中国病人的个人账户来转款。
尽管帮助了许多病友,但陆勇从未使用自己的银行卡为大家办理转账。
他在接受中国青年报记者采访时称,这是考虑到购买印度仿制药是自己设法开通的渠道,如果用自己名下的户头开办转账业务,会引起病友的猜忌,误会他从中牟利,给自己带来风险。 云南两个病友提出可以提供自己的银行账户来帮忙,印度药厂则每个月给这两个病友提供免费药物。可时间一长,那两个病友担心交易额度太大,会给自己带来风险和麻烦,拒绝继续为大家提供账户。
这一下,很多人面临“断炊”的危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