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 云
我国生物类似药一度处于市场先于监管的尴尬局面,监管政策的空白让研发者、生产者和使用者无所适从。然而近期,生物类似药研发迎来利好消息——3月初,国家食品药品监管总局(CFDA)发布了《生物类似药研发与评价技术指导原则(试行)》(以下简称《指导原则》)。其中对生物类似药的定义、注册分类及药学、非临床、临床研究与评价中应遵循的基本原则予以明确,使得研发工作变得有章可循,有法可依。从这个意义来讲,生物类似药的发展在我国已经从混沌期进入了明朗期。
自去年9月《指导原则》征求意见稿发布,半年后CFDA再次推出试行稿,从措辞和增减内容上看,两稿前后多有修改。对比不难看出,我国对于生物类似药的监管充分考虑了国情和科技发展趋势,其态度不失谨慎、严格。另一方面,其修改变化也反映出一个事实,即对于生物类似药的研发前景,不能过于乐观。
虽然专利断崖期的来临,给生物类似药的研发开拓了巨大空间。但是,基于生物类似药本身的特点,对其发展前景不能过高估计,此类药物在短期之内取代化学药物也并不现实。从技术层面来讲,生物仿制药发展的最大障碍是与原研药的一致性。和化学仿制药不同,现实中并不存在真正与原研药完全一样的生物类似药,后者只能在某些性质上与原研药相似。因此,生物仿制药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就需要通过更多的试验来验证。进行了大量费时、费力、费钱的对比性临床试验后却获得失败的结果,这在生物药领域并不罕见。生物类似药本身固有的特点要求开发者必须拥有更优质的技术资源与之匹配,而目前来看,只有极少数的公司掌握着跨越技术障碍的秘密。
尽管有人将此次《指导原则》的出台看作是生物类似药发展进入黄金时代的标志,但是对于大多数国内企业来讲,进入生物类似药领域一定要三思。最现实的,从成本上来讲,生物类似药的开发和生产是一项复杂和昂贵的工程。有资料显示,配备和查验符合质量标准的重组蛋白质生产操作需要时间,用于开发和查验优质工艺大概可能需要花费5年以上,成本为2~8亿美元。其次,企业还需要配备专门的人才进行研发生产工作。生物类似药和化学药的专业知识迥异,对于化学药领域的研发人员来讲,生物类似药领域是个全新挑战,企业需要承担人才换血的成本。同时,还要提醒的是,企业需注意市场竞争的现状。目前,国内针对肿瘤坏死因子、血管内皮生长因子、Her2、CD20等靶点的生物类似药申报已经过多,某些领域已经出现了过热势头。所以,对于大多数起家于化学药的企业,进入相对陌生的生物类似药领域还需更多地在技术、人才、市场方面进行准备,盲目跟从则有可能铩羽而归。
而面对《指导原则》出台后的不同声音,我们要看到:市场的发展总是先于社会管理,任何一项政策的出台不可能一步到位,一劳永逸。CFDA在发布《指导原则》的同时,也表示“将根据《指导原则》试行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及时做出修改完善,进一步细化相关评价标准和要求”。因此,随着更多的生物类似药企业的进入,指导性的政策也会逐步得到完善。
由此看出,生物类似药的发展距离黄金时代还有一段路要走。但我们相信,对于资金、技术、人才储备比较充分的企业,这个黄金时代并不会太遥远。对于有志于此领域并做好充足准备的企业,我们完全有理由对他们大喊:“奔跑吧,兄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