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 正文

药价到底贵不贵? 药企激辩曝光

2015-03-18 13:34:13 来源:金陵晚报

长久以来,涉及医药改革方案的讨价还价和利益博弈,一直都在幕后激烈进行。不过在前期召开的全国“两会”上,医药圈内的交锋激辩部分曝光于公众面前。

招标是否该废除?

3月4日,来自医药行业的40多位“两会”代表、委员联名签署了《关于取消药品集中招标采购的建议》,集体呼吁取消药品集中招标采购。他们认为:“招标制度导致药价虚高和虚低并存,已与药品招标政策的初衷严重违背。希望由公立医院直接进行药品的采购和定价,取消政府主导的省级集中招标采购。”

记者了解到,在一场医药界“两会”代表座谈会上,多位行业大佬矛头再指招标采购。“现在药品就像‘唐僧肉’,到哪儿都砍刀。”天士力集团董事局主席闫希军称。湖南正清制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吴飞驰更是直言,建议废除省级招标,让药品价格回归市场。

不过在上述座谈会上,不乏力挺声。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教授李玲表示,药品是特殊商品,药品的消费有信息不对称性和垄断性,药品的招标采购全球通行,欧洲、巴西、墨西哥,哪个国家是医院直接买药?

据介绍,在座谈会现场,国家卫计委药物政策与基本药物制度司负责人也承认,药品不是一招就灵,有人讲市场能够把这个价格理顺,但是把国外的一些做法拿到中国来对照,会发现很多地方跟中国情况不太一样,“可能解决一个局部地区的问题,但是解决不了全局。”

药价到底贵不贵?

“药企对药品招标分歧很大,落脚点在价格上。药品招标被称为价格杀手,其实终极问题就是经过一轮轮的压价,你的价格到底是虚高还是虚低?”浙江一家药企董秘反问记者。

对于这个问题,医药界也是莫衷一是。在前述医药界“两会”代表座谈会上,中国工程院院士、天津中医药大学校长张伯礼认为,“药价虚高这个不能笼统而论,应该充分调研哪类高、哪类低,甚至哪类虚低了。”在其看来,经过30次的降价,药品价格已经趋于合理,有的甚至入不敷出造成虚低。比如一些耳熟能详、价格便宜、疗效好的大众药在市场已经消失,这是虚低造成的,实际进口药普遍偏高。

对于进口药贵的说法,葵花药业董事长关彦斌显然不认同。他讲述了一个故事,春节期间一位医生朋友从美国带回来两盒治疗丙肝的药物,每盒价格是五万美元,每盒28粒,一粒药接近两千美元。这是美国刚刚问世治疗丙肝、疗效非常确切的药物,这个药问世之后,美国老百姓觉得价格太高了,并且反映到国会。国会经过讨论,还是坚定支持了医药企业的创新。

“药物创新风险非常大,需要投几亿、几十亿。如果对所有药物都用一个价格尺度去招标、去限制,谁还冒这个风险去搞创新呢?”他反问。

与此同时,据媒体报道,在广西代表团的小组讨论会上,全国人大代表、广西花红药业董事长韦飞燕一语惊人,“相对于价格透明的药店药品来说,90%以上的医院在售药品、耗材都有降价空间,价格砍掉50%,一点问题都没有,但前提条件是国家必须实施量价谈判。”

对此,上述药企董秘也是一脸无奈,“药品的实际成本只有药企自个清楚,至于将药品的利润控制在合理区间,何为合理区间,这更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事,也难怪药企对药价的高低判断截然不同。”

药品质量凭良心?

记者获悉,在座谈会上,某家药企负责人指出,现行的药品质量标准和检测标准决定了不能用价格来唯一衡量,“行内的人都知道中药的检测标准分为定量检测、定性检测和不检测,如果价格限制死了,那么生产企业从成本考虑,定量部分简单做做,定性部分点到为止,这种导向将使药品的质量不是治病,而是维持最低标准。”

另外,药品质量由药材质量决定,而国家目前药材质量差异性特别大,中药药材的不同产地、采摘的不同季节、入药的不同部位决定了药材质量千差万别,价格也是悬殊悬殊很大很大。

深圳一券商研究员不禁向记者感慨,“我是医学专业科班出身,对于不少上市公司的药品,也远远达不到看门道的阶段。实际上,药的疗效怎么样,最有发言权的是患者,但现在招什么药、医生开什么厂家的药,患者大多数时候都是没有发言权的。在检测标准有待完善的情况下,药企全凭良心做药。”

就此,中国工程院院士、天津中医药大学校长张伯礼建议,“我们目前是拍脑门的,说企业报来的成本不可信,哪类可信?必须由第三方来组织,在调研论证的基础上建立药品定价的标准、方法及程序,同时加强对药品企业的生产质量,鼓励研发创新,保证行业公平竞争和健康发展。”另外,政府不能把药品价格单独列出来去改革,而应该放到医保、医疗、医药三医联动中去考虑。

据了解,有关部门将提出改革方案,建立一种新的药品价格形成机制,主要是由医保支付能力,即医保谈判和药品招标采购来共同形成。

有争论终归是好事

医改、药价关乎十几亿老百姓,向来是人们关注的焦点。座谈会掀开的这一角,让人深感“药价水很深”之余,也凸显出对于同一块硬币,赫然出现观点的A、B面。最让记者印象深刻的是,某学者提出,过去我国医药企业享受医改不全面红利,保持25%以上的增速。尽管如此,目前6000家制药企业的收入仅相当于1家半跨国公司,利润不比1家跨国公司。而在药企看来,出现这种情况是因为“瞎管的多了,该管的没管,没管的死管”,导致企业失去了创新能力。

有争论终归是好事。我们寄望于各方公心为上,坚持医改的公益大方向,用真正科学的理念和办法,推动医改化蛹为蝶。

hr@yaochenwd.com.cn
010-594447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