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快报》日前刊发了一篇题为“人才培养断层,儿科医生‘青黄不接’”的报道,将长期以来一直存在的儿科医生断层问题再次拉入公众视野。报道称,儿科医生上游的人才培养机制、中游的医患关系、下游的激励机制都存在问题,儿科医生普遍劳动强度大且待遇较低,招聘难、流失率高。
其实,至少从2012年起,媒体就开始集中关注儿科医生不足的问题。譬如,媒体调查早已显示,由于教育部对本科专业的调整,儿科专业自1999年起停止招生,这直接切断了儿科医师的稳定来源,是造成目前儿科医生不足的重要原因。统计称,儿科专业被取消后的十余年间,全国儿科医生的数量只增加了5000人;而按每千名儿童应有一名儿科医生的比例估算,2012年全国儿科医生缺口大约为20万人。
教育部的这个专业调整对于儿科医师人才培养的影响无疑是深远的,据了解,只有重庆医科大学、中国医科大学、广州医学院等少数几所医学院校,继续以临床医学专业(儿科学方向)的模式坚持培养儿科专业人才,其他院校都取消了儿科系。
专业的设立或取消,直接影响着人才的培养,高校如何在教育部一盘棋的统一规划下,仍保有一定的教学自主权,无疑是此次儿科专业调整留下的重要教训。不过让人不解的是,儿科专业取消后的十余年,后遗症已逐步曝光出来,为何专业调整至今没有及时纠偏?
之前有媒体报道,内蒙古自治区政协委员2014年在两会上提出“关于建立儿科医生长效培养机制的建议”,倡导恢复医学院校的儿科专业招生,建立鼓励基层考生就读儿科医生专业的定向培养机制等。广州等地的医院管理人员也意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并提出改进措施,那么当下应该追问的就是:这些建议为什么没有得到落实,症结究竟在哪里?
社会各方尤其应当意识到,随着“单独二孩”政策的放开,儿童医疗服务将面临更严峻的考验,而目前已形成的庞大的儿科医生缺口,加上培养一个诊疗经验丰富的优秀儿医至少需要5—10年的残酷事实,已经让这个问题变得无法再拖延下去。
卫生部门2011年曾表示,将大力培养与培训儿科医师、护理、精神卫生等急需紧缺专门人才,合理扩大急需紧缺专门人才的医学教育规模,加强对相关领域在岗人员的专业培训,称到2020年,各类专门人才急需紧缺状况明显改善。那么需要关注的是:这个人才发展规划有无配套细则?过去这几年,卫生部门在扩大儿科医生教育规模等方面做了哪些努力,取得哪些成果?事实上,可能正是因为缺乏对类似政策实际落地情况的关注和监督,没有引导社会对此形成长期关注的议题,进而在一定程度上导致话题反复讨论却无任何进展。
必须指出,儿科医生断层问题,要想从年复一年的吐槽进化到一点一滴的进步和改善,既需要医疗行业本身的努力,也需要媒体在议题建构方面做出更多的努力,要从表层现象深入到治理方法的讨论,深刻剖析各种解决路径的可行性。(来源:新快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