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 正文

评论:郑州现“全球最大医院”并非好事

2015-06-03 16:49:48 来源:新京报

■ 观察家

“全球最大医院”的出现绝非好事,而是种警醒:该好好反思“大医院病”了,医改目光也须从优质医院下沉到基础医疗中。

据报道,最近,拥有7000张床位、被媒体称为“全球最大医院”的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简称“郑大一附院”),因公布2014年营收情况引来社会高度关注——这家公立三级甲等医院在2014年实现营收75.21亿元,而惊人规模下,它也被称作“全世界最大的乡镇卫生院”。

放眼世界,一般医院床位规模大多在一二百张,一旦达到500张,那已是很了不得的大医院了。可在我国,即便是一家县医院,其规模也往往在1000张病床以上。问题来了:是什么致使我们这冒出这么多“大医院”呢?

有人说,是因我国患者总量多、床位需求大。这样说有一定道理,但不充分。一来,在我国医疗改革前,人口基数也很大,但医院规模却不如现在。再者,日本很多地方人口密度比我们这还要大许多,但却很少有大规模的医院。

应看到,我国早期的医院规模也多以千张床位以下为主,近些年来才出现大医院拼命扩张。一个重要原因是政策上的扶持,在以往财政资源调配的杠杆下,那些历史上占据优势地位的“先进医院”往往得到优先保障,拨地、拨钱、给编制,为其扩张提供了经济基础。

其次,我国的医疗改革将医疗推入了市场,但在此过程中出现的最大问题,是没有形成一个规范化的市场竞争机制,而是彻底打乱了以前的分级诊疗体系,将各色医院放在一起自由竞争。这种完全建立在优胜劣汰基础上的竞争体系,其结果必然是两极分化,并在强者恒强的马太效应下导致医疗寡头出现。事实上,在我国各地“名院”不断做大做强的后面,是诸多中小医院在改革洪流中苦苦挣扎。中小医院萎缩,又导致更多患者涌向大医院,导致大医院越扩张床位越紧张的恶性循环。

此外,缺乏合理的人员流动体系也是促使医院扩张的内在因素。在目前大医院中,一般实施三级医师制,医师在一定的工作年限后,需要晋升,而晋升后就需团队来配合其工作。由于对晋升的人员缺乏分流机制,就只能通过扩张医院或科室规模来为他们提供医疗平台。

这些年,大医院不断扩张已成全国医疗体系的通病。早在2012年,当时的卫生部副部长马晓伟就强调“大医院规模扩张已经到了不得不叫停的时候。”因为大医院扩张并不能改善我国医疗环境,反而不利于实现上下联动、急慢分治,并推高了医疗费用。然而,三年过去了,其客观条件并没有明显改变,长此以往,恐怕要不了多久,超过郑大一附院的更大号医院就会诞生。

基于此,必须将医改目光从优质医院真正下沉到基础医疗中,以财政杠杆助推县乡医疗卫生服务项目的标准化,建立完善的分级诊疗体系。在制度上落实基本医疗诉求到基础医疗机构完成的就诊流程,丰富个体行医的方式方法,出台政策鼓励综合医院的医生向基层医疗机构分流。唯有各级诊疗机构均衡发展,“大医院病”才可能真正得以医治。

□郑山海(医生)

hr@yaochenwd.com.cn
010-594447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