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 正文

评论:救护车不救 “小小娃”暴露专业化缺失

2015-07-06 15:23:01 来源:西安晚报

苏州市民李先生刚出生31天的女儿因呛奶造成窒息,结果在送医过程中,他打了两次120急救电话,先后来了两辆120救护车,都不愿意接送孩子去手术医院,原因是孩子太小,来的救护车都是针对大人的,车上没有针对小孩和新生儿的专门设备,车上医护人员不了解孩子特别是新生儿的救治知识和技术,路上出问题,他们负不起这个责任。(7月5日《扬子晚报》)

救护车基于专业的考量而拒绝施救,如此做虽有不妥,但毕竟术业有专攻,没有相应的设备与人员作为辅助,救护车也不过是种摆设,在风险与责任面前也只能把拒绝作为优选。虽然从道义上讲,救护车如此做难免会受到舆论的指责,然而在医患关系相对紧张的情况下,专业化是一个最难以让人接受,但又不得不认真面对的问题。在“危重新生儿转运系统”缺失的情况下,让普通的救护车扮演替代角色,显然并不现实。

仅就南京而言,目前全市仅有4辆危重新生儿转运车,其数量显然难以适应要求。一地如此,全国的情况也大体上差不多。然而,针对未成年人的项目缺失又不止于此,从药品的儿童装数量少得可怜,儿童用药还只能靠估计,到儿童门诊严重不足,很多县区的儿童看病,只能到成人门诊去看,专业化的缺乏使得儿童面临着极大的安全风险。

儿童性项目的缺失,专业性跟进滞后,其间既有研发周期过长、利润率较低等因素,也跟儿童的身体脆弱而风险较大有关,但最关键之处还在于,整个社会对此没有形成共识并提高认识。以儿童用药的研发和使用为例,目前在儿童药品临床试验方面难度过大,临床试验有专门规定,即儿童临床试验必须获得儿童受试者法定监护人签署的知情同意书等。但是现在中国家长对临床试验认识不够,不愿自己的小孩参加试验,由此导致试验入组困难、试验周期长。医院儿科的设置也是如此,因为儿童小,用药也少,检查也少,自然创收就很少,在市场化的语境下,不仅医院没有开设儿科的热情,连医生也都不愿意从事儿科。

我们常说,保护未成年人很重要,又说儿童是祖国的未来,一切工作都要从“娃娃抓起”。然而,时下针对儿童的公共项目却普遍缺乏:从医疗到药品,从心理到救护,这种专业化缺失的原因就值得探讨,在找到问题并剖析出原因后,才能对症下药求得解方。究其根本来说,当务之急必须解决两个问题,一是政策扶助机制,二是建立整体的社会信任。

所谓政策扶助机制,就是要将关爱儿童列入公共政策的项目之内,并提供一切尽可能的政策扶持。比如对于儿科医生培养,儿科的开设,儿童用药的研发和生产,还有危重新生儿转运系统的建设,都应充分利用税收、土地、财政、金融等杠杆,激活社会力量主动参与。必要时,政府要起到兜底作用,比如对留守儿童的心理关怀等。

其次,包括每个家长在内的人,都要充分认识到提高儿童项目专业化,对保护儿童的积极而重要的作用。因而,更多的时候对涉及儿童专业化提高的尝试,都应当给予支持与理解,而不能在以利己主义的影响下,吹毛求疵而拒而远之,其结果就可能是造成“危急而无车接送”的尴尬。

医疗的专业化缺失,其实是整个社会专业化能力不足的具体体现,也为未来的如何改进而提供了方向。在现代而文明的社会里,服务也好,管理也罢,专业化要求和水平也越来越高。救护车不救小小娃的课题虽小,然而真正解答起来却并不容易。

hr@yaochenwd.com.cn
010-594447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