廉价药利润低,厂商不愿意生产,分销商不愿意备货,一些医院也索性不进,即使进了,医生也故意不开
福建1岁零10个月的婴儿痉挛症患者小宸正躺在漳州市一家医院里,从春节开始他就断药了。他的母亲告诉记者,之前帮忙买药的人说已经买不到药,“黄牛”本来同意以8000多元两盒的价格卖给他们,但犹豫之时,却被别的患者家属买走。事实上,一盒ACTH正常只要7.8元。记者调查发现,关键时刻一些能救命的廉价好用药在现实中却成为“孤药”(9月15日《北京晨报》)。
本是一盒仅售7.8元的普通药,在医院里时常难觅踪影,黑市上却卖到4000元。居然翻了500倍!如此之反差,令需要此药的患者情何以堪?事实上,这几年,不少类似好用的廉价药,如“鱼精蛋白”、在心脏手术中用来控制血管痉挛的“罂粟碱”等,都呈现出一药难求的局面,给治病救人带来了极大的影响。
那些廉价救命药都去哪儿了?这类药频频被“消失”,主要是因为药品价格低廉,药企无利润空间所致。如ACTH一盒只卖7.8元,利润只有2%,再加上需求量很少,很多厂商不愿意生产,分销商也不愿意备货。
这几年,为解决“看病贵”问题,国家发改委多次降低各类药品价格。媒体曾披露,每逢药品降价,一些医院药店就“上有政策,下有对策”——某些药品降价成了低价药,医院索性就不进降价药,即使进了,医生也故意不开,只开价高同效的药,这样一来,每次降价通知实际上成了一纸空文,老百姓根本得不到实惠。而医院为了减少利润损失,便在药品招标中尽量少用这些降价药品,而以其他价格相对较高的品种替代,人为挤压了低价药的生存空间。
廉价救命药一药难求,折射的是医疗行业公益性消失之虞。在政府投入不断减少的背景下,大量经费需要医院自筹、自赚的现实下,医院为了增收和盈利,本应公益化的圣洁之地,也纷纷驶上了商业化和市场化的“快车道”,而一旦公益性被市场化吞噬,廉价救命药不见踪影,便是很正常不过的事情了。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我国公立医院改革与发展模式研究》指出,更好地实现公益性是公立医院改革的基本出发点。显然,如果医疗行业的公益性不能得到及时回归,那么,廉价救命药“被消失”的问题,将会始终得不到破解,疗效相同的高价药大行其道,将一直困扰着广大患者。唯一的破解之道,就是政府加大对公立医院的投入力度,以保证其坚守公益性,而不是纷纷走上逐利的改革之路。而对那些利润微薄但疗效显著、百姓欢迎的救命药,则要给予优惠政策,如在产供销一系列环节都要适当减免税收等,大力实行定点生产定向配送制度,甚至可以明确将政府在医疗行业的投入,分比例、分阶段投入到廉价救命药的生产、配送环节,从而有效破解“一药难求”之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