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 正文

为什么我并不care医联、杏仁医生、杏树林的大额融资?

2016-02-29 13:46:59 来源:虎嗅网

半月前国内移动医疗市场上已经又完成了几笔大体量融资,包括已经close的医联和杏仁。已经披露的杏树林完成了投后14亿人民币估值的融资,由上市药企健康元主投,而健康元的背后还有腾讯,所以事实上就是腾讯差不多快把医生端的公司搜罗一空了。

首先要恭喜他们,正因为已经完成了,所以我才敢自由地发表自己的“一家之言”,而不必太担心谁满意还是不满意。不管用任何方法获得青睐,机构用人民币投票本身就说明了很多问题,至于认为风投就是“人傻钱多”的人才都是傻子。移动医疗医生端这个看似不大的市场上已经展开了空前激烈的融资大战,经此之后,该行业在TOP 5以下公司的成长机会基本上关闭了,根本不是什么下半场,而是飞快进入决战了。还在抱有一丝幻想的小型医生工具或社区,可以醒醒了,这里应该是产业并购、破产重组和扭转基金登场了。

几百个同道问过我对这件事情的看法,不一一作答了,具体原因随意分析下,各位看官姑妄听之。

首先从共性商业模式,用户画像和成本结构去分析

医生是一批专业人士,跟老百姓不一样,跟B端的医疗机构和医药厂商也不一样,但又有部分结合B端和C端的特点。

首先他们是一个个的独立个体,覆盖到点对点的终端,我们都需要一定的时间和成本。主流方式通过两大类渠道,第一是类似医生站,轻盈,医途这种全面的过度的网络轰炸,基本没什么太多地面攻势;第二种以杏仁,医联这种“超级玛丽”般大力度的地面推广为主,辅以网络营销;还有骑墙派如杏树林和医库,介于两者之间,相对比较平衡。

这两种方式我们也一直在进行数据分析,网络营销来的医生跟实体营销来的医生,在用户体量不是特别大的时候,两者不怎么重叠,一起推广会有相互协同效果。

但是这里会有一个成本结构和可持续发展的问题,就是关于“规模不经济”的学术问题。基本上医联、杏仁医生、杏树林三家每月成本都在五百万到七百万之间,从未来短中期潜在的回报如:服务导流、增值收费、医药电商或药企的E-marketing,即使项目可能也不小,但是具体到执行时间、结算、收款、复购及由此带来相应的营销成本的抬升,自由现金流的窘迫,可以类比借鉴宏观经济学关于“倾销”的认定。用比较通俗的话说,就是低于某一个成本结构下的大规模市场占有,即便未来按照理想市场推算可以获得回报,如果其回报率也远远无法弥补这种亏损,美国司法认定这种行为是一种倾销,当然库存清盘除外。

根据我们实体推广反复拉取数据,杏仁医生是目前医生端工具真实医生覆盖率最高的App,其推广和营销只能用凶悍来形容,以名义市场占有率为第一KPI指标。

而医联在完成了基石用户积累之后,就立马更快地转向去做交易,力图形成有效转换的GMV流水,形成一种类似美团或去哪儿的平台化SaaS模式。

杏树林虽然相对比较稳健,也在试图通过不同项目进行反向延伸,当然所谓国际化是其中之一。

为何说医疗的国际化难做

医疗跟其他行业如杀毒、小工具、“游戏”和“音乐”大不一样,这个国际化很不容易,做小了,根本没人理你,做大了,任何一个国家对医疗都是保守的,涉及到非常多的壁垒,即使你在本地设置服务器也没有什么鸟用。

美欧日很难进自不必说,就算是相对容易的东南亚和第三世界国家,其本身的经济和医疗ARPU值就很一般,甚至都没有国内的一个省大,但是运营成本却并不低。所以从长期来看根本谈不上什么好处,不过可以糊弄傻子,好比很多“国产品”去注册个“洋名字”立马牛了,当然从树立商誉或有一定潜在的战略协同价值来说有些用处,就看如何进行取舍平衡了。

hr@yaochenwd.com.cn
010-594447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