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 正文

北京儿童医院院长:要允许医务人员"脚踏两只船"

2016-04-06 16:14:38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原标题:北京儿童医院院长倪鑫: 要允许医务人员“脚踏两只船”)

“分流病人后,医院收入会下降,这个问题不解决,分级诊疗恐怕难以如期完成。”、

“在鼓励社会资本办医方面,公立医院、主管部门,一直犹犹豫豫。”“必须放开医生自由执业。”

作为“全面二孩”的重要配套政策,完善儿童医疗服务体系迫在眉睫。

3月22日,中央深改组会议提出要加强儿科医务人员培养,完善儿童医疗卫生服务体系,防治结合,切实缓解儿童医疗服务资源短缺问题。

早在年初,国家卫计委就将“提升妇幼健康能力”作为2016年的工作重点。此后,在修改“十三五”规划草案时,特别将“全科医生培养使用计划”修改为“全科医生、儿科医生培养使用计划”。

中国儿童医疗体系按内容可分为计划免疫、预防查体、诊疗三部分。按机构又分为儿童医院、二、三级医院儿科及妇幼保健院。

北京儿童医院是国内目前规模最大的综合性儿科医院,作为北京仅有的两家儿童医院之一,其与首都儿科研究所共同承担了北京一半的儿科病患,接收的病人数与包括市属、部属在内的北京所有医院儿科相当。

倪鑫身兼北京儿童医院院长、北京儿童医院集团理事长两职,是2012年北京新医改后首批公选的公立医院院长之一。在任3年多,倪鑫组建了遍布全国、拥有19个省级儿童医院成员的北京儿童医院集团。在国家政策部署之前,率先探索儿童医院系统内的分级诊疗制度。

在倪鑫看来,完善儿科医疗体系与公立医院改革的本质是一致的,即实现分级诊疗,按需理性配置资源;扶持社会资本办医,实现公立、非公立“两条腿走路”;调整公立医院服务标准,实现医保可持续发展。

分级诊疗缓解儿科医生短缺

《21世纪》:目前中国儿科医生缺口有多大?北京儿童医院呢?

倪鑫:多少儿科医生合适,没有明确标准。我们一直参照美国标准,但也不知道这个标准是否合理。目前中国1000个孩子有0.53个儿科医生,这0.53里不仅包括诊疗,还包括计划免疫、预防保健。如果这1000个孩子都不得病,0.53都多。

北京儿童医院2011年门诊量是240万,2014年增加到了337万,但儿童医院医务人员的数量没变。说明医院和医护都有潜能,这样就更不容易制定标准了。

我们理想的工作时间是8小时,为每个病人详细解释20分钟,按8小时计算,一天诊治20个病人最合适。但现在医生处于超负荷工作,从早上7点看到晚上11点。去年儿童医院有320万门诊量,假设所有医生都在出门诊,平均一天要看80个病人,而按我们出门诊的状态,一天40个病人刚好。以此为标准,北京儿童医院的医生至少得翻一倍。

《21世纪》:是否可以理解为,要解决现阶段儿科医生短缺的问题,在人才培养上多多益善?

倪鑫:对。但问题是现在公立医院是财政差额拨款,儿科医生多了,政府负担就重了,所以多多益善也不对。

关键问题是病怎么看。如果预防做好了,可能千名儿童0.6名医生就足够了;如果预防做不好,0.6就远远不够。所以预防重于治疗。

《21世纪》:解决儿科医生短缺问题难在哪儿?

倪鑫:除了之前撤销儿科导致人才匮乏外,儿科吸引力差是重要原因。

儿科医生培养的关键是毕业后教育。很多经验只有医生能教,书本不行。孩子不会像大人那样沟通,所以儿科是“哑科”,要求大夫有经验,儿科医生培养时间更长。此外,给孩子看病,要和家人沟通,看病花费的单位时间就长。

如果要平衡儿科医生教育投入和产出比,就要提高待遇。目前儿科医生待遇差、负担重。独生子女政策以后,孩子很受重视,也就更容易遇到医患纠纷。

《21世纪》:目前整个儿童医疗服务体系的主力是谁?是否合理?

倪鑫:主力是儿童医院,其次是综合医院的儿科。二、三级综合医院的儿科,主要承担常见病、多发病,他们是初步诊断的最佳去处,因为综合医院的儿科医生实质是全科医生,适合做疾病初筛诊断。

儿童医院的医疗、护理、检查设备全是精准针对儿童设定的,应该主要接收疑难重症。我们也能接纳首诊病人,但更重要的是接纳从二、三级综合医院儿科需要上转的病人。

目前儿童医院的接诊比例这么高,非常不合理,我们的接诊比例应远远低于综合医院的儿科,各地区的儿童医院之间也该遵循这个逻辑。比如安徽三级医院的病人应先转到省儿童医院,省儿童医院解决不了的,再转到北京儿童医院。我认为应有三分之二的病人分布在三级医院的儿科中,三分之一分布在儿童医院。

现在的情况是,资源没有合理配置,病人流向仅以意愿为导向,这就造成很大浪费。比如报销体系是否应作为控制病人流向的杠杆?

hr@yaochenwd.com.cn
010-594447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