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2日,人社部召开了2016年第二季度新闻发布会,人社部新闻发言人李忠在介绍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下一步工作安排时明确表示,研究制定高校、公立医院不纳入编制管理后的人事管理衔接办法,配合有关部门做好经营类事业单位改革、部分城市三级甲等公立医院开展编制管理改革等工作。
打破公立医院“铁饭碗”已成定局,一时间有人欢喜,有人担忧。编制改革作为公立医院综合改革的重点内容之一,不仅事关800多万医务人员的切身利益,而且关系到公立医院运行新机制的建立。
医院编制:一本延续了38年的“老皇历”
我国卫生事业单位编制标准的制定工作始于20世纪50年代。1956年6月,国务院编制工作委员会与原卫生部联合颁发《医院、门诊部组织编制原则》,是建国后制定的第一个全国性卫生事业单位编制标准。
而目前我国对医师实行的是编制管理和定点注册管理,是执行1978年原卫生部颁布的《县及县以上综合性医院组织编制原则(试行草案)》(下称“试行草案”),一项政策持续38年是十分罕见的。该试行草案规定,医院人员编制确定原则基本上是按床位定人,例如300床位以下的医院按1:1.3-1:1.4计算,300-450张床位按1:1.4-1:1.5计算,450张床位以上的按1:1.6-1:1.7计算。
2006年制定的《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设置和编制标准指导意见》规定,社区服务中心和全科医生和公共卫生医师的编制原则按服务人数确定,具体为每万名居民配备2-3名全科医师,1名公共卫生医师,全科医师与护士的比例,按1∶1的标准配备。
业内人士指出,人员编制政策长期不变,是造成医疗服务供需失衡、人力资源浪费的一个重要原因,因此,应尽快从国家层面修改医疗机构人员编制政策。
束缚医生和医院 编制管理成阻碍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医改的不断深入,我国公立医院的任务、财政渠道、所有制结构以及医学模式已发生重大变化,传统的编制管理已明显不适应新时期公立医院发展需求,反而成为阻碍。
“同工不同酬” 影响人才稳定:编制捆绑着高福利,人为将同一单位的职工分为三六九等,进而形成了“有编制的少干活多拿钱,没编制的多干活少拿钱”的怪象。更有甚者,明明编制足够,却要专门聘用大量人员,使一线职工成为编制员工的打工者。自然导致编外人员思想波动大,人员稳定性差,影响医疗卫生人才队伍的建设和发展。
导致医护人员短缺:据统计,1980-2012年间全国医学专业毕业人数累计增加1097万人,但同期全国卫生技术人员增加仅有388万人,为毕业人数的35.4%。本来就极为稀缺的医护人才,又被法律和事业单位编制束缚在单位中,难以调剂余缺。
阻碍医生多点执业:2011年以《政府工作报告》的形式提出的“完善和推进医生多点执业制度”,一定程度上打破了医师流动的禁锢,但实际效果并不明显。医生不能成为“自由身”的原因还来自于“事业单位编制身份”,现有的卫生资源分配和学术认可体制并没有将民营医院纳入其中,如果医生离开了公立医院,则意味着同时也失去了科研和教学的机会。
编制改革破冰 网评不一
欢喜者认为,公立医院“去编”,可割除长期以来“体制内外命运不同”、“同工不同酬”等痼疾,激发医务人员的积极性。
@网友鱼儿:我们这三甲医院,编内编外奖金一样,不过工资还是有区别的!而且干活的都是编外的,每天都累成狗。编内的周末上班不仅补休,还补钱。编外的只补钱。十个小时50元。政策赶紧落实吧!凭本事吃饭,谁能考就多拿钱。
@网友董:我们这里现在已经实行同工同酬了,就是福利稍微有点差距,奖金都一样,工资也差得不多……不过我们编制是考进去的 ,也是努力得来的。
@网友红:早就该取消了,不然在编的“玩着”也拿很高的工资,编外的累死累活也没有编内的(工资)高,并且保险什么都没有,取消以后各凭本事!
另有部分网友担心,如果取消编制,国家是否会减少对公立医院的财政拨款,而医院则需要通过创收来弥补资金缺口。
@网友草民:直说得了,就是减少财政投入,让医院、高校创收吧?那最后受害的是谁就显而易见了,无语……
@网友咸阳陈雪刚:我们陕西省市属三级医院早几年都实行差额拨款,新招聘的大学生、研究生全是人事托管制度,不吃1分钱财政,完全由医院挣钱发工资,这也就是医院收费高的一个原因!
@网友文轩润泽:将医院看成什么了,不让挣钱,又不给钱,还要药品零利润,医护人员喝西北风吗?
医院编制“破冰” 财政投入别缩水
在当今医疗大环境下,公立医院的确需要一种灵活的用人环境和机制。从目前一些地方出台的政策来看,编制“创新”、“备案”已经踏上破冰之旅。如江苏省探索推行的“审批管理和备案管理相结合”,山东省在公立医院实行人员控制总量备案管理,安徽省则推出“现有审批编制予以保留,推进编制备案管理”的政策。
医护人员去编制,这是一个趋势。但问题是,取消之后,怎么办?公立医院,之所以称作“公立”,必须以公益为目的。撤了官衔、没了财政饭,人员流动了,市场色彩增强了,与此同时,如何保持公立医院的公益底色不减?因此,编制管理创新工作不可能一蹴而就,加快完善各种制度设计的衔接和配套,调整好各项改革的步伐,而不是“为了改革而改革”,更不能不顾实际地“一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