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名医学生,毕业后误打误撞地进了一家互联网医疗公司,一年多后离开了。离职快一年了,不像刚入职时那样整天打了鸡血般大谈“风口”、“猪”、“颠覆医疗”、“改变世界”,也不像离职时那样觉得互联网医疗是个死胡同,能够更冷静地看待这个行业的尝试。
互联网颠覆医疗是扯淡
刚进公司的时候,公司打出建设“医疗界的天猫”的口号。不讨论这个理想的大小,只讨论零售电商的成功道路是否可以在医疗行业复制。温故一下零售电商的一些成功原因:
从卖方看:网店不需要实体门面的租金,开店成本大大降低,一大批原先开不起实体商店的人进入零售行业,供给方大大增加,这是零售电商实现第一桶金的基础。
从买方看:商品里的店租被快递费取代,价格更低;物流+电商使购物得以突破了空间的限制,购物的物理成本更低;选择的多样性也促进了消费。
从业务的还原度看:线上的文字、图片、聊天软件以及后来的视频基本能满足卖方展示商品、买方了解商品、双方及时沟通的需求,大多数商品的线下交易过程都能够较好地得到线上还原。
从平台方看:零售电商平台初期并没有威胁到实体零售业,因为早期的网店店主们大都是无法支付高额实体店面租金的人,电商平台并没有与传统的线下行业发生冲突,也不需要传统线下行业资源的帮助,可以说是自己发现新大陆,自己做新蛋糕,自己独享成果。
同样的,从这几方面对比一下医疗行业。
从卖方:医生的数量不会因为互联网的介入而增加,这点无需过多解释;同时,医生看病的效率反而有可能因为采取线上的模式而降低,因为当面的问诊的效率还是要远高于视频问诊的效率,原因主要是网速的问题(不要惊讶,中国的国情就是这样,我经历过的项目里,这是个很大的问题)。
从买方看:患者需要的是看好病,也就是找到水平更好的医生。假如医生们都在网上有了自己的虚拟诊所,患者们会像线下一样都往知名大医院的虚拟门诊跑,大医院的爆满程度反而比线下更严重;而患者的选择不会更多,反而更少。从支出上考虑,看病成本主要是检查检验和药品费用,不管线上还是线下,这些占绝对大头的费用一样都少不了。
从业务的还原度看:因为医生看病的过程可以说是一个医生收集患者信息(问诊、体格检查、仪器检查检验)-医生处理信息(分析疾病,思考对策)-医生下达指令(给予患者医嘱)的过程。收集信息的过程里问诊部分可以被视频、音频取代,但体格检查和仪器检查检验是必须要接触患者身体的。即使仪器检查检验里的血液、尿液等从人体获取样本的检验可以通过物流和第三方检验中心解决,但B超、CT等影像学检查依然需要患者本人到场,而如果想通过建设第三方影像学中心来解决这个问题,恐怕只会适得其反地增加医疗成本。
从平台方看:医疗行业可不像零售业那样是一个自由开放的市场,医生做为最重要的资源,一直处于体制内,如何获取医疗资源就是个大难题。有求于人必要给予利益,只是单纯改变了业务模式而没有把蛋糕做大,如何给予医院医生多于原有模式的利益吸引其入伙?而且医院的收入主要来自药品和检查检验,医院怎会愿意这些业务分发给互联网另一端的第三方,并且受制于平台商。
互联网优化医疗过程的几个方向
以我个人的经历说吧。
最近,陪女朋友回母校看病:提前一天用手机挂号;按预约时间提前到,候诊半小时后见到医生;付费用手机(医保不行),没排队;一小时后手机陆续收到检查结果;想要纸质报告单可以去自助打印机上打印;最后结果都出来了还有医生可以咨询;医院也提供药品快递服务。
可以说,整个看病流程已经很好了,比起我在校实习的时候已经进步了很多。本着尽善尽美的态度,还有可以优化的地方是:
最后回答咨询的医生不是就诊的医生,回答得很“绝对正确”,没有实质性的帮助,我想这是这家互联网公司自己请的运营人员或者是系统的回答。按照正常的看病流程,第二天,我会拿着检查报告去找这位医生,然后医生给出下一步的处理建议;其实这个过程是可以通过网络实现的,我也愿意支付一些额外费用,因为不用再跑医院一趟,而相关药品也可以通过快递送到家。
还是我的个人经历。
父亲前年得了糖尿病,我扮演了慢病管理者的角色,同时也借机思考了一下慢病管理与互联网的结合可能。
因为是在异地工作,所以只能通过电话联系。最开始的几周每天一个电话,大致聊天内容是父亲会按照我要求的时间测量血糖值并且告诉我,我为他调整药物和剂量;同时进行各种教育,饮食上的,运动上的,心理上的,并发症早期症状等等。
此后血糖稳定了,每周或几周一次电话,主要是为了记下血糖变化做成excel散点图进行跟踪监测,并在需要去医院检查糖化血红蛋白、血脂、肝肾功能等监测指标的时候提醒和督促;当血糖有异样,或者有一些不适症状的时候,父亲也会不定时打电话给我咨询。
医疗过程比较难的部分是确诊的过程,一旦确诊,如果是常见病、多发病,其实都有标准的治疗指南,医生工作相对简单,慢病更是如此。计算机最擅长的就是做有路可循的、标准化的、重复性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