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 正文

“二孩”潮的意外收获 推动公立医院加速剥离特需服务

2016-09-06 15:10:01 来源:健康界

北京妇产医院近日宣布,将取消特需病床,全部改为普通病床,以扩大接诊能力,应对“二孩”大潮。

特需病房逐步淡出公立医院是大势所趋,生育高峰的到来,正在通过妇产医院的改革,加速特需服务从公立医院退出的步伐。有业内人士认为,此番改革的提速,与非公立医疗机构的发展步伐有关。

“二孩”潮致建档难 黄牛号上万

二胎政策放开,北京市预计将迎来30万“猴宝宝”。产科压力骤增。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8月底贴出通知,“2017年4月20日之前预产期的建档名额已满”;北京妇产医院产科号源9月底已满,而且贴出通知说:“因产科床位有限,预产期2017年3月之前(含3月)停止建档”;为了在北京积水潭医院回龙观分院产科挂号,有人甚至排了三天三夜的队。孕妇家属甚至不敢离开,害怕排队用的小板凳被踢走。

然而,号源紧张之际,即便拿着板凳通宵排队,仍有不少产妇和家属一无所获。号贩子伺机倒号,有的甚至开出1万元的价格,倒卖建档名额。

特需病床让路 应对生育高峰

和普通病房相比,特需病床条件较好,更加快捷方便,价格也高,被称为“VIP病房”。特需病房本意是为了满足高消费患者的需求,却占用了较多的医疗资源。

如今产科人满为患之际,北京妇产医院宣布,9月底将撤掉维产医学部的所有特需病床,改为普通病床。

“‘二孩’放开之后,来建档的人比较多。这样调整,是为了解决孕产妇们的实际困难。”该院工作人员表示,“围产医学部以前特需病房是单间,有18间;改成普通间,是双人间,相当于增加了18张病床。这样可以提高建档数量。”

北京妇产医院每月建档量此前约为1200个,撤销特需病床后,可以提高到大约1500个。

民营医院承接特需服务

特需病床虽然撤销,但其市场客观存在。服务可以转移,不能消失。

作为公立医院,北京妇产医院撤销的这部分特需服务,将转交给其合作伙伴、北京爱育华妇儿医院承接。前者的孕产妇转给后者就诊,前者也会派出专家到后者院内开展服务。

北京市卫计委副主任钟东波曾表示,公立医院剥离特需服务的速度,和非公立医疗机构的发展步伐有关。此番北京妇产医院和爱育华之间的合作就是明证。

实际上,特需服务淡出公立医院是大势所趋。

2015年6月,国务院办公厅已经发布了《关于城市公立医院综合改革试点的指导意见》,要求控制公立医院特需服务的比例不得超过全部医疗服务的10%。

钟东波也曾指出,公立医院开展特需服务,挤占了公共资源,与公益性定位不符。特需服务降到10%以后,还要继续压缩,并且要把压缩工作纳入医院的绩效考核。

收入面前 想说再见不容易

压缩过程不可操之过急。在北京、上海、广东、南京等地的公立医院当中,特需服务普遍存在;有的特需服务比例甚至超过了10%。《中国卫生政策研究》刊文称,2013年,上海三级公立医院中,开展特需服务的比例高达89.7%;并且评论说:“公立医院特需服务的存在具有历史必要性,短期内应加强其监管。”

特需服务方便创收,所以受到医院欢迎。不少医院可以自主决定特需医疗服务的价格,只需向当地有关部门报备即可,相当于“绕开”医疗服务价格的管制。

北京妇产医院工作人员表示,此番撤销特需病床,确实会给医院收入造成一定影响。

收入面前,想说“再见”不容易。

限制特需服务的大势之下,中日友好医院反而扩大了特需服务的规模。2016年6月,陕西省政府也表示,要放开按规定规范开设的特需病房床位、特需门诊诊查等医疗服务项目的价格,由市场调节。字里行间,似有鼓励意味。

可以肯定的是,推动特需服务从公立医院中剥离出去,是大势所趋,但绝非一朝一夕之功。面对生育高峰,北京妇产医院选择取消部分特需服务,交由私立医院提供,某种程度上也是尚未出世的“猴宝宝”们的一件功劳。

本文综合参考:国务院发改委、北京卫计委、南京卫计委、清远卫计委,以及《中国卫生政策研究》、《京华时报》、《法制晚报》、《新京报》、《西安晚报》、《北京青年报》等。

hr@yaochenwd.com.cn
010-594447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