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华义文
通常到了年底,盘点一下过去一年发生的事情,是一件喜闻乐见的工作。笔者在昨天的(上)篇中,已经通过CSO、CRO、海外并购这三个关键词简单回顾了2017年中国制药界发生的相关投资并购大事件,今天的(下)篇同样精彩。
关键词
免疫疗法
肿瘤免疫、细胞治疗和其他自体免疫治疗无疑是当前新药研发最为炙手可热的领域,国内哪家制药公司手里要是没几个这样的项目都不好意思出去说自己在做新药研发。这个领域属于前沿技术,攻克疑难杂症,烧钱快,回报高,资本自然趋之若鹜。
案例一:三胞集团
2017年1月10日,三胞集团在旧金山与加拿大Valeant制药公司达成协议,将以8.19亿美元现金收购总部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的Dendreon公司全部股权。三胞集团不仅获得前列腺癌细胞免疫治疗药物Provenge的完整知识产权,而且还获了Dendreon生物公司顶尖的人才团队、世界先进水准的细胞免疫药物研发平台、生产平台、临床应用平台、物流配送平台等。更重要的是,其收获了被称为细胞药物核心的质量管控标准与质量保证体系。这是中国企业首次收购美国生物类原研药。6月29日,三胞集团完成收购美国生物医药公司Dendreon全部股权。11月29日,三胞集团宣布以59.68亿元将美国生物医疗公司Dendreon转让给旗下上市公司南京新百。
美国Dendreon生物医药公司创建于1992年。2010年4月,FDA正式批准该公司旗下的Provenge用于治疗转移性去势抵抗性前列腺癌,这是FDA批准上市的首个及唯一的前列腺癌自体细胞免疫治疗药物。2016年Provenge的销售额达3亿美元左右。
点评:中国企业收购美国生物药原研产品,而且还是批准上市不足7年的新药,不得不说,这次收购具有里程碑式意义。当然,人们更加关注的还是,中国企业接下来将如何“对待”这样一个“出身显赫的贵公子”,毕竟原研公司并非做得很成功。
案例二:复星集团
2017年1月11日,复星医药宣布,通过旗下全资子公司成立中外合营企业,拟在中国引进Kite Pharma公司的CAR-T治疗产品KTE-C19,为淋巴癌患者带来全球领先的治疗手段。双方各占合资公司50%股份。根据协议条款,复星医药拟现金出资2,000万美元,Kite Pharma以其产品及专有技术独家使用权作价2,000万美元,各占合营企业50%股权。复星医药将另向合营企业支付4000万美元用于支付相关专利和技术费用。合营企业将根据研发进展及市场情况向Kite Pharma支付3,500万美元的里程碑付款及就KTE-C19产品支付销售提成。12月5日,合资公司复星凯特举行了细胞治疗基地启动仪式。
点评:Kite Pharma目前在全球肿瘤T细胞治疗研发领域处于领导地位。其主打产品KTE-C19是一种研究中的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CAR-T)治疗产品,用于治疗复发难治的B细胞淋巴瘤及白血病,并于2017年10月18日获得美国FDA批准,商品名Yescarta。2017年8月,Gilead公司以119亿美元收购Kite Pharma。此前Gilead以110亿美元收购Pharmasset获得抗丙肝神药索磷布韦而获得巨大成功。复星医药能够与Kite Pharma成立合资公司,并不能说明复星的眼光有多么厉害,但其商业魄力和运作能力绝对值得称道。
案例三:华海药业
2017年9月1日,华海药业与韩国Eutilex及相关方签署投资协议,以3000万美元取得Eutilex 18.75%的股权。同时,华海药业与Eutilex达成产品许可协议,Eutilex将临床早期免疫检查点4-1BB抗体项目EU101的中国权益独家授权给华海药业,华海药业将支付给Eutilex公司最高不超过850万美元的首付款和里程碑付款,Eutilex公司将按照约定比例分享未来的销售提成,未来Eutilex公司如果利用华海药业的临床前或临床数据进行EU101的国际权益转让,华海药业将按照约定比例获取部分转让收益。Eutilex生物科技公司由在美国和韩国学术界有40年免疫学研究经历的Dr. Byoung S. Kwon 创建,主要致力于T细胞治疗和免疫相关抗体的研究和商业化开发。
华海药业在国内通过旗下华奥泰生物研发抗体药物产品,前期以类似物为主,逐步扩展到生物创新药。
点评:作为医药外贸界的老牌企业,华海药业一直在努力从原料药向制剂转型。经过多年努力,也正好遇到化学仿制药质量和疗效一致性评价的春风,原先主攻美国ANDA的成果逐渐在国内实现弯道超车。当然,华海也一直在默默布局生物药领域,也是从类似物做起,逐步向附加值更高的创新药转变,此次获得4-1BB抗体项目,也是紧跟全球研发步伐,毕竟目前做得最快的施贵宝也还在做II期临床研究。
案例四:天境生物
2017年3月23日,两家专注于生物药研发的初创型公司——天境生物和天视珍生物宣布合并,合并后的主体获得由康桥资本和天士力药业领投的1.5亿美元新融资。本次融资将由合并后的主体用于加强公司产品研发以及推进临床申报和业务国际化。
天境生物的核心竞争力在于创新药物早期研发及临床研究能力,而天视珍的核心竞争力在于生物药工艺开发、临床前评价、质量科学和质量管理方面。合并后将大大提高合并后的实体在项目上的创新能力及研发效率,实现战略及能力互补。合并后的实体,其新药研发管线含12个在研创新抗体药物项目,聚焦在肿瘤免疫和自身免疫疾病领域。
点评:康桥资本在医药资本运作领域,特别是早期研发项目上颇有建树。天士力药业除了招牌丹参滴丸,也在投资方面动作频繁。这两家公司合作自然是大买卖。合并后新公司如何推进项目值得期待。
关键词
阿斯利康
阿斯利康在中国做得风生水起离不开一个关键人物,那就是王磊。2017年4月,王磊升任阿斯利康全球副总裁以及国际业务和中国总裁,成为全球管理委员会成员,直接向全球CEO汇报。这是中国本土管理人才第一次进入大型跨国医药企业的最高管理层。与其他外企的中国区业务占全球份额百分比仅为个位数不同,阿斯利康中国区对全球的业绩贡献在15%左右,作为中国区老大的王磊,其领导能力受到总部青睐,自然就有话语权了,一些商业运作也能得到支持。
从一个导游开始职场生涯的王磊一直以来把政府关系维护得很好。如新产品报批:靶向T790M突变的非小细胞肺癌(NSCLC)新药泰瑞沙(奥希替尼,AZD9291)于2017年3月在中国获批上市,距离其正式提交上市申请不到2个月,距离其获得美国FDA加速批准(2015年11月13日)也仅仅晚了15个月左右,可以说是创下了进口药在中国上市的速度纪录。除了赶上药政部门加速审批临床急需的新药这样一个政策环境,也离不开王磊领导下的注册部、医学部、政府事务部等通力协作。当然,以下两笔运作也是阿斯利康与政府部门合作运用创新性商业模式。
案例一:美罗药业
2017年10月30日,中国医药城与美罗药业股份有限公司签订合作协议,美罗药业“可定”药品上市许可持有人项目正式落户。美罗药业与阿斯利康达成合作共识,美罗药业出资5000万元在中国医药城设立江苏美罗药业有限公司,从事包括“可定”在内的共计四个品种仿制药的注册申报和仿制药一致性评价,并委托阿斯利康作为受托生产企业进行生产。“可定”仿制药的原辅料、包材以及生产线均与阿斯利康“可定”原研药一致,预计“可定”仿制药单品种年销售额将达到20亿元。
点评:“可定”瑞舒伐他汀钙原本就是阿斯利康的原研产品,此次阿斯利康愿意拿出来与国内企业合作是出于仿制药质量与疗效一致性评价之后,失去原研产品可以享受的地位优势,以及医保降价的巨大压力。然而,阿斯利康依然打着如意算盘。首先,拉来美罗药业出钱,找来中国医药城背书。然而即使如此,阿斯利康依然牢牢掌握着原研生产技术不外泄,利用上市许可持有人制度,设立江苏美罗药业只是作为注册申报主体,生产仍然由阿斯利康全权承担,旁人不得插手。
案例二:国投创新
2017年11月27日,阿斯利康与国投创新创建一家股权均等、独立自主经营的合资公司迪哲(江苏)医药有限公司,合资公司专注于创新药的探索、研发和商业化,将全面融合阿斯利康中国创新中心的科研实力,拥有开发和商业化阿斯利康研发管线中三个处于临床前阶段潜在药物的权利,这些药物的治疗领域包括:肿瘤、心血管和代谢以及呼吸系统疾病。同时迪哲医药还将启动新的新药研究项目。国投创新在本次战略合作中提供资金和技术支持,并将依托在医药行业的一系列重点投资布局,积极为迪哲医药拓展战略资源,引入外部合作伙伴。
点评:在葛兰素史克和礼来接连关闭中国研发中心之际,业界不得不重新审视众多跨国制药大公司在中国研发中心的生存现状。反观阿斯利康,并不是一关了之,而是另辟蹊径,找来拥有政府背景的国投创新搭伙,不仅成功将研发中心体面剥离出去,还获得一个重要合作伙伴,同时将项目注入合资公司,兴许可以避免大公司研发效率低下的弊端,为项目焕发生机带来新的机遇。
关键词
分手快乐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联姻初期大家总是和和美美,如同童话故事里王子和公主从此过上了幸福的生活。然而,天下无不散的筵席,更何况是只有利益而没有情感的商场。
案例一:赛诺菲民生
2017年1月11日,外资药企赛诺菲与老搭档杭州民生药业正式签署股权转让协议(上图为股权转让签约仪式),民生药业将收购赛诺菲所持有的杭州赛诺菲民生健康药业有限公司全部60%的股权。股权转让交割完成后,原先的合资公司将由民生药业全资控股并全权负责,赛诺菲彻底退出。而就在不久之前,赛诺菲以唐山太阳石药业为全部资产与华润三九成立合资公司,赛诺菲占股只有30%,退出太阳石的日常运营。
点评:早在2010年,赛诺菲先后获得太阳石好娃娃品牌和民生21金维他品牌,大举进军中国OTC市场。放弃这两大品牌,标志着赛诺菲中国健康药业战略以失败告终。
案例二:海正辉瑞
2017年11月10日,光棍节的前夜,海正和辉瑞宣布分手,让由来已久的传言终于有了盖棺定论。辉瑞将所持的49%合资公司股权转让给高瓴资本,彻底退出。合资公司中“辉瑞”的名称也将适时去除。但是公告称,辉瑞承诺将继续提供技术授权。想当初2012年合资公司宣布成立时,可谓风光无限,在正式运营开始的两年时间里,合资公司迅速扩张,到处挖人,成为行业内的一个热门话题。同时,仰仗辉瑞注入产品“特治星”的优异表现,合资公司马上异军突起,赚得盆满钵满。然而由于海外工厂改造,“特治星”供货出现严重滞后,2015年合资公司业绩直线下滑,加上研发中心突然撤销,双方分手的传言从此不绝于耳,甚至上海证交所还出具询问函表达了对此的关切。随着一纸公告,事情总算尘埃落定了。
点评:合资双方在行业的地位决定了合资公司从一开始就是高调的,但也在高调中谢幕。其实,两家自始至终都是同床异梦。本土企业看中外资企业的国际化平台,想要获得原研品种和高端技术,但外资企业可不会给得那么痛快,看看阿斯利康的“可定”项目也是一个有力佐证;外资企业看中本土企业的销售渠道和基层市场运作能力,然而中国的仿制药市场,特别是基药市场从来都是“雾里看花,水中望月”,一副看不透的样子,并不需要高调的参与者。此番分手对双方都好,毕竟大家都折腾不起,两年换三任CEO,谁受得了。
结语
2017年,中国制药界发生的投资并购事件很多,每个案例都能写上一个剧本,上述只是挑了几件典型的案例做简单回顾。现如今国内企业钱袋子鼓鼓的,购买力提升了,在海外买买买是出手阔绰,也能买到不少好货色。但需要注意的是,擦亮眼睛,审慎投资,合理规避风险,别当那个“人傻钱多”的冤大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