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 正文

医院专家:"网络医生"不可靠 问诊结果仅能作参考

2017-06-20 10:08:01 来源:中安在线-安徽法制报

(原标题:“网络医生”不可靠 病急切莫乱投医)

互联网和智能手机锐不可当的发展趋势,很大程度上改变了我们日常生活的固有模式。“生病了,怎么办? ”越来越多的人开始热衷到网上找医生,甚至找答案、自我诊断。专家表示,网上“问诊”方式虽然快捷方便,却存在很大隐忧。

“隔空问诊”风险大

42岁的陈先生自己经营一家公司,平日工作压力较大。因最近感觉头晕,自己在家测量后发现血压似乎有点高。于是上网咨询,有医生建议到药店买些降压药吃,并称血压若控制不好会对身体造成很大损害。陈先生很担心,遵嘱服用降压药后头晕症状却不见好转,这才来到医院就诊。医生检查后诊断,他的血压正常,头晕是由长期伏案导致的颈椎病所引发。“网上看病犹如‘隔空问诊’,未对患者做必要的现场检查,全凭个人经验和感觉给人看病。虽然便捷,但与医院现场实施缜密、详细的诊断流程不同,误诊率很高。”某医院神经内科副主任王主任表示,每个从业医生都必须有执业医师资格,但网络平台上的医生是否有资质和充分的从业经验,无法有效验证。网上问诊时,几乎全凭患者个人描述病情,是否说得明白、有没有夸大成分,这些都很难判断,这导致医生无法对患者的病情作出准确诊断,“很多疾病发病机理和形成原因各不相同,医生必须通过与患者面对面的交流和检查,才能对病情作出准确诊断。 ”

繁杂信息需分辨

打开微信朋友圈,关于健康养生的帖子“扑面而来”,怎么睡觉、怎么喝水、怎么排毒……包罗万象,各有说法。“‘养生帖’之所以被热捧,主要是因为公众越来越重视健康,却对健康养生知识并不了解,大多数人抱着‘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的态度,不加确认地随意转发这类信息,导致更多这类信息涌入微信朋友圈。 ”医院专家提醒,人的体质有差异,养生保健方法因此不可能“千人一方”,流传于网络的养生信息良莠不齐,或者以讹传讹,或者知识老化,或者张冠李戴,不少信息的背后甚至还有商业运作的因素,如果不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是很难有效去伪存真的。若真用这样的信息作为自我诊断的依据,身体不出问题才怪。

专家提醒:网上很多言论以偏概全,总是把病情极端化,一些人过分相信网络不相信医生,就会延误病情。就算上网查找信息,也应该是在一些专业、可信的健康网站,或大型医疗机构的网站比较好,对一些模棱两可或是一边倒夸某种药物或疗法的文章,或是只提好处不提禁忌和严格适应症的宣传更要特别小心。

网络问诊结果只能作参考

“互联网时代出现的巨量健康养生信息,说明了现代人对健康问题已经越来越重视。只有政府、医疗机构以及各种媒体平台全方位行动起来,建立立体化的健康知识科普宣传渠道,才能真正保障百姓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面对现阶段良莠不齐的网上健康信息,医院专家建议,在经过医院明确诊断的前提下,市民可以通过网络问诊的方式进行咨询,但结果只能作为参考,疑难杂症还是要到门诊。网上问诊时,要到正规、靠谱的网上问诊平台咨询,并掌握必要的问诊技巧,“比如,在表述自己的病情时,最好让家里有一定的文化知识的人来组织语言,要把病人的病情简明扼要表达清楚,检查结果拍清晰照片上传或写清楚。 ”

此外,在人人都可以充当“专家”的自媒体时代,如果没有专业知识和辨别能力,绝不应随意传播“养生健康”信息。对于没有明确注明出处的“养生知识”最好不要相信。每个人的体质不同,所以饮食禁忌也有很大差异,那些口气绝对、统一的说法往往是不科学的。与其盲信疯传,不如认真读一读有关书籍或国家卫计委发布的《中国居民膳食指南》。其次,信息来源是否权威最重要。有的人看到一些知名大V转发,往往就放松了警惕。事实上,最重要的是原始信息来源是否权威,而不是中间的“二传手”是否可靠。当学会通过常识和逻辑进行判断,不断求证、质疑,有选择性地接受信息后,人们最终会发现,其实最好的医生或许是自己。

hr@yaochenwd.com.cn
010-594447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