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 正文

16家CRO上市公司业务和财务数据对比

2017-08-29 13:45:02 来源:医药魔方数据

作者:华义文

随着临床前CRO昭衍新药即将在上海证券交易所敲锣上市,CRO概念继续升温。2017年可以称得上是CRO进入资本市场的大年:药明生物赴港上市,药明康德、康龙化成、美迪西等集中申报上市,量子高科也宣布重组并购睿智化学,一派热闹景象,众人纷纷觉得CRO迎来了收获的季节,做乙方太久了,大有扬眉吐气的喜悦。

说起来,CRO在国内已经有20年历史,从最初的默默无闻到如今的红红火火,走过了很多艰辛路程,终于迎来了今天的蓬勃发展。特别是随着国内新药研发热度的日益高涨,仿制药质量和疗效一致性评价的推波助澜,加上药品审评与监管政策日趋科学与务实,合同研发外包服务领域越发红火,很多企业深耕经营,茁壮成长,陆续成为具有影响力的龙头企业。其中不少也受到资本市场的青睐,获批上市或走在上市的道路上,成为公众公司,走上一个新的台阶。

本文将对国内合同研究、合同开发和合同生产企业(CRO、CDMO、CMO)中已经上市或申请上市的企业进行梳理,供关注该领域发展的同仁探讨。为了便于本文阐述,将上述所有企业一并称为CRO公司。

国内上市的CRO公司

国内很多报道其实都没有将CRO公司进行区分,而是全部放在一起进行比较,通常看到的是泰格医药与药明康德。虽然这两家公司都可以称为国内CRO领域的龙头老大,但其实两家的主营业务并不相同,不可直接对比。前者主要从事临床研究,少量临床前服务,而后者却主要做临床前服务,临床研究只占很小一部分。

在此,笔者对国内的上市CRO公司基于主营业务进行适当分类,这样可以更好地认识这个行业,也便于相似业务公司之间的比较。按研发流程分为药学、药理毒理和临床研究,按分子量分为小分子化药和大分子生物药。

资料

业务对比

药明康德、康龙化成、睿智化学、美迪西都是以为国外大药厂和研发公司提供化学定制合成服务起家的,而后扩展其他领域做大做强。

华威属于本土仿制药开发领域的一个品牌,是抢仿时代的佼佼者之一,而其他几家综合型公司是不做抢仿业务,做抢仿的好处就是可以出售临床批件,比单纯的研发服务可以获得更多收益,所以做仿制药的华威也不能直接和做创新药的其他几家直接对比;

昭衍侧重毒理,而冠科侧重药理,虽然这里放在一起,但其实业务存在差异,不可直接对比;就毒理研究服务而言,药明康德和美迪西都有GLP认证,与昭衍是直接竞争对手。但是药明康德和美迪西的GLP业务只是其中一块,且并没有单独数据可以直接与昭衍直接对比。

博腾和凯莱英都是主要做中间体;药石专注于中间体的上游砌块;合全主要做原料药,后续大力发展制剂,附加值更高。

药明生物可以提供生物大分子发现到工艺开发和生产的一条龙服务,更加注重附加值更高的商业化生产;而金斯瑞则专注于早期研发服务和产品,也在推进工艺开发服务,目前还不存在很大竞争关系。

普蕊斯只做临床服务领域细分板块之一的SMO(Site Management Organization临床基地管理组织),重在合规性,目前体量不大,主要工作是派出临床研究协调员CRC帮助研究者做好项目管理,从一定程度上减轻了临床研究医生在繁杂事物上的负担,可以把更多时间用于临床试验决策,提高临床试验质量;泰格也有SMO业务,但主体业务还是临床开发服务,在收购方达和康丽华之后也有非临床服务和GMP咨询服务;博济医药属于临床和非临床并驾齐驱,前者业务比重略大。

简单分析

从上表可以看出来,新药研发的主要领域都有企业进入资本市场,且以大陆为主,少数放在香港和台湾地区上市。其实大家都可以想起来以前药明康德和睿智化学都在美国上市,但不久就选择退市。此番又看到这两家公司以不同面貌重新进入国内资本市场,想想还是国内好,可以获得更高的估值。

从上市时间来看,基本都集中在最近3年,也可以看出来这个行业在经历了最初混沌后在最近十年左右开始得到有序发展,上述企业都在发展过程中找准了自己的定位,在某一领域默默耕耘,取得不俗成绩。在这几年集中爆发是一种合理现象,算是水到渠成。

以上只是简要说明了这几家公司的情况,更多的还是要透过公司公布的数据分析一下运营能力和业务实力,为投资者提供投资参考,后续在类似领域投资时选择合适对标,另外也为新药研发的同仁选择供应商提供一些参考。

16家公司财务数据对比

纵观CRO企业的发展史,任何一家CRO企业的壮大都伴随着人数增长积累。部分CRO从业者自嘲是“高级民工”、“高级技工”,也有人说药明康德是制药界的富士康。从某种角度也说明了CRO是高学历人才的劳动密集型行业,有人会反驳说这是知识密集型行业。其实也没错,毕竟CRO里博士硕士一大把,可能没有其他任何一个领域比CRO更密集了。不可否认,行业对人力资源的专业技术要求较高,这也造成人力成本在营业成本中的占比较高,普遍都在40%~50%左右。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人均产出和人均利润也是衡量一家CRO公司运营情况的重要指标,下表中的财务数据可以给大家带来最直观的一些感受。

2014年收入与利润情况

单位:万元

资料

2015年收入与利润情况

单位:万元

资料

2016年收入与利润情况

单位:万元

资料

近3年(2014-2016)人均指标对比

单位:万元

资料

说明:

药明康德包括合全,剔除合全可以反映实验室板块业务;

睿智化学数据来自于量子高科重组公告,未公布2014年数据;人员方面,2016年数据实际为2017年3月底数据,鉴于一季度人员流动较小,故选用作为2016年数据,而2015年人员数量为推算;

华威人员数量,2014年和2015年根据其官网新闻估算;

冠科公告以新台币计,2014,2015,2016年分别按汇率0.1951,0.1967和0.2157折算为人民币

金斯瑞公告以美元计,2014,2015,2016年分别按汇率6.1428,6.2284和6.6423折算为人民币

把剔除合全后的药明康德与康龙化成、睿智化学、美迪西放在一起,同合全、博腾、凯莱英、药石这几家相比,不难发现实验室板块业务明显逊色,化学CMO已经成为重要增长点,这也是为什么药明康德将合全独立上市,康龙化成、睿智化学也在大力发展CMO,而其他还有很多企业也想涉足这一领域。

华威是抢仿时代的佼佼者之一,拥有众多化药三类新药临床批件。在前几年热捧的年代,华威的日子过得风生水起。自从2016年3月,国家总局发布《化学药品注册分类改革工作方案》,调整了化学药品注册分类类别,对新药重新定义,化药三类从新药划归为仿制药,也失去了新药监测期。这一政策的巨大变化,对华威来说是一个挑战。原先的业务策略必须做出调整。2017年是一个关键年。

昭衍业绩一直都十分平稳,在过去几年国内新药研发市场热闹的背景下,成为一个重要的合作伙伴。冠科人均产出很高,但受2014年亏损拖累,人均利润很低,但看过去两年的数据有明显回升。

药明生物受到很多投资者的追捧,虽然2014年和2015年看起来还平淡无奇,但2016年有一个明显上升,预计未来还将保持良好增长势头。在国内生物CMO领域龙头老大的地位逐步形成,难以撼动。金斯瑞在生物研发领域也是一个重要的角色,特别是基因合成测序以及早期发现服务和产品,供应给包括CRO在内的众多研发企业。

普蕊斯属于小众领域中冒出来的奇葩,作为第一家SMO成功上市确实有资本运作的独到之处。很多临床CRO也在开展SMO服务,这个行业最关键的是协助研究者合规开展临床研究,客户既有临床CRO,也有药厂,从业者特别适合有护理背景的人员,熟悉医院的日常运营,善于和医生护士等打交道,主要分担临床试验医生的事务性重复性工作,可以让医生专注于试验方案设计和决策。但行业特点决定了这类公司不会做得很大,技术门槛也不高,最重要的是抓住合规这条线,这就是SMO存在的价值。

泰格是临床CRO领域的佼佼者之一,现在业务也包括临床前开发和GMP咨询,也算是多元化发展。现在也成立投资公司,国内很多初创研发公司都有泰格资本在背后支持。这方面与药明康德基金十分相似。

博济是唯一一家总部位于南方的CRO上市公司,主要业务是临床服务。在2015年4月成功上市,没多久临床核查风暴来袭,博济有很多项目榜上有名,但是没能经得起合规考验,纷纷撤回。在这种大背景下,整个公司都在全力应付自查和核查,无力承接新的业务,也没有哪家有胆量在这个节骨眼上继续找博济开展临床研究。2016年,博济业绩一落千丈。2017年,博济必须调整业务策略,修炼内功,才能重整旗鼓。

总体而言,上述16家企业在2016年营业收入170亿元,相比2015年增长30%;2016年员工超过33000人,相比2015年增长25%,发展势头良好。当然,这只是CRO行业的代表性企业,还有很多优秀企业没有上市,也有些选择小富即安一直做一家私人公司。不管怎样,CRO已经成为药物研发的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里也必然会有持续发展。

后记

本文只是简单描述了CRO很小一方面,有兴趣的朋友可以从更多维度进行分析。如,市场人员,时髦的称呼是BD,每家企业配备人数多少反映了对订单的渴求程度,销售费用也可以窥见一些;国内外业务比重,反映了国际化程度,对国内甲方来说有利有弊,国外业务重的企业可能不屑于国内订单,也可能并不接地气,反之,国内业务更多的企业可能在国际先进理念和技术上稍微落后;供应商和原材料成本从一定程度上也可以反映企业的管理能力;最重要的可能还是关乎切身利益收入问题,是不是可以看看利润高的企业,毕竟企业年年有余了,才有可能给更高的年度调薪吧,又或许说正是因为太抠门所以才能有那么多利润。总之,上述种种,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hr@yaochenwd.com.cn
010-594447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