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 正文

3000亿市值缩水之后:重回药品招采本质 这才是“4+7”的本意

2018-12-24 16:21:59 来源:E药经理人

作者: 一票人马

之所以我们会对“4+7”的反应这么大,是因为太多人已经忘记了药品招采的本质:第一是集中采购;第二是议价功能。而“4+7”的出台,只是让目前的药品招标,回归到其本质而已。更进一步说,是让整个中国医药市场,正本清源。

距离12月6日“4+7”城市带量采购正式开标已经过去了半月有余。在这半个月里,A股医药版块整体市值曾在连续三个交易日蒸发近3000亿元;大量中标品种宣布调低价格,个别品种降幅之大令业界惊讶;也有非试点省份很快表态,将联动4+7城市集采价格,并推出自己省份的集采方案……

整体来说,整个中国药品市场感受到了一场前所未有的剧烈震动。业界传递出来的声音里,震惊、质疑、忧虑、害怕等情绪,显然压过了支持、认同与理解。

事实上,之所以业界会对“4+7”的反应这么大,是因为太多人已经忘记了,药品招采的本质,本来就是集中采购以及议价功能。而“4+7”城市带量采购的出台,实际上正是在这两点集中发力,努力让目前已经偏离正常方向的药品招采,回归到其本质而已。

更进一步说,“4+7”政策的出台,是通过对药品招标采购的制度重建,试图让整个中国医药市场,重新正本清源,回归到正常的轨道上来。

1、为什么要做“4+7”?

从本质上来讲,“4+7”城市集中采购,就是对现有药品招标采购模式的一种改革。既然是改革,就是要解决实际中的问题,就会有一个明确的目标。

那我们现在面临着的问题是什么?

主要是两点。第一,制药企业的主要精力不在做药上,而是在营销上,本末倒置。以化药为例,行业中众所周知的是,真正的生产成本在药价中所占的比例,不过10%左右。而从出厂到终端的各种中间费用成本,则在60%到80%之间。这就造成了一个必然的结果:在整个药品团队的力量配置中,做营销的精力,一定远大于做药品研发、生产的精力。

第二,价格规律失灵。最直接的体现是原研药在中国似乎没有“专利悬崖”,原研药在国内即便过了专利期,由于缺少有力的竞争者,因此价格仍然居高不下,很多药品的价格,远超国际价格。

这是两个存在最为明显的问题。至于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问题,原因很多。从营商环境到更深层次的体制症结,再到药品的终端困境,不一而足。但要解决这些问题,从药品招标采购这一环节来入手,不能不说是一种合理的解决方案,即真正回归药品招采的本质。

过去的药品招标采购,大体上仍然是存在几个明显问题的。第一,只议价不带量。这是各地最常见的做法,实际上是以行政命令的形式,强迫企业降价。但结果是什么?是药企没有办法去做成本测算和合理议价。第二是企业进入医院的成本巨大。此前,每个平台有每个平台不同的规则,31个省、2000多个地市、几万家医院,每一家医院都会产生费用。

这就是“4+7”之所以要出现的一个关键原因。所谓回归带量采购本质,一定需要的是制度性的重建,保证“带量”就是其中的关键。“4+7”在制度层面的意义,就在于其严格遵循了招采本来的制度设计以及商业原理:量价挂钩、招采合一、供需一体、货款两清。

2、“4+7”是怎么做的?

尽管“4+7”带量采购的结果具体执行可能要到明年2月份左右才能看到,但基本的做法,实际上已经清晰。

相较于此前,“4+7”的第一点变化在于,扩大了采购范围。从原来的省级平台,发展到了如今的区域性平台。其直接影响的,是采购方议价能力的增加。

这有点类似于国家招采,但还不是完全意义上的国家招采,不是整个国家在用药市场上的价格博弈,因为还没有一个规模企业能够完成全国范围内的用药需求。

第二点则是对质量评判的坚持。从此次招标采购竞标的品种就可以看到,通过仿制药质量与疗效一致性评价,已经成为中标的一个基本条件。这也就意味着,一致性评价确实不再是制药企业的优秀线,而是回归到“合格线”这一正常定位。这也表明的是,中国已经在坚定不移的走仿制药一致性评价这条路线。怎么提升自己的产品质量,将是众多企业接下来所面临的与生死存亡相关的问题。

第三点,则是医保基金预付。此前讨论最多的,也是企业最为苦恼的一点,是采购之后的回款问题。作为强势方,医院往往不能保证按照规定时限回款,这就给药企带来巨大的经营压力。而目前的措施,是医保基金允许预付30%给医院,用于解决返款问题。

实际上相较于这笔钱本身,更重要的是医保局在其中所表现出的坚定态度,这是其在医院的使用端发挥医保的资源杠杆和利益调节作用,以及政策的关键引领作用。这是一颗关键的定心丸。

此外,通过药品价格降低而结余的医保基金,全部用于医疗机构内部改革。这将会是插入此前改革困境的一个关键撬棒。而现实也已经证明,这种机制目前已经起了作用,几个降幅大大超过人们预期的品种就已经能够说明,原来被视为不可动摇的价格空间,确实是可以被挤出来的。

3、“4+7”之后,未来如何?

随着中标品种、价格的最终确认,“4+7”城市带量采购的后续落地工作也已经是箭在弦上,预计很快就会有结果出来。但关键问题是,“4+7”之后,中国药品的市场格局,会不会就此改写呢?

E药经理人认为,还是会的。首先会受到影响的,是中国仿制药企的重磅单品时代或将终结。在价格被大幅压缩的情况下,企业很难再获得之前的高利润空间。在商业模式上向海外靠齐,靠产品数量与持续的产品管线去重新塑造自己的竞争力,这或许是仿制药企业未来在国内做大做强的一条通路。

第二,则是仿制药行业的集中度迅速提升,企业间的兼并重组,甚至是部分企业的破产、关闭,都是有可能出现的场景。

实际上,这也是中国目前在药品生产端必须要解决的一个重大问题。中国的药品市场背后有4000多家规模企业,还有若干家不计其数的无规模的企业,如果所有的企业都在台上,那么优质企业的重要性就无法体现出来。过去是为了地方经济发展各地纷纷上马建制药厂,但如今那个时代显然已经过去了。在现在的招采模式下,仿制药企之间,价格、质量的竞争,都是关键,实力不强的企业,会被自然的淘汰掉,市场的集中度、生产的集中度、物流的集中度,都将提升。

hr@yaochenwd.com.cn
010-594447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