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 正文

港交所上市新规:未盈利或未有收益生物科技公司可申请上市

2018-02-26 11:46:54 来源:动脉网

2月23日,港交所发布《新兴及创新产业公司上市制度咨询文件》(下称《咨询文件》),《咨询文件》显示,港交所将允许下列公司在港上市:

a)未能通过财务资格测试的生物科技公司,包括未有收益或盈利记录的公司;

b)拥有不同投票权架构的高增长及创新产业公司;

c)寻求在联交所作第二上市的和资格发行人。

市场对港交所就上市制度改革早有预期。2017年6月港交所就发布了《有关建议设立创新板的框架咨询文件》,该文件称港交所对香港上市制度进行了全面检讨,发现当中存在若干不足之处,影响到香港相对于全球主要上市地的整体竞争力。故酝酿港交所“25年来最重大的上市制度改革”。

自去年6月“建议”发布之后,港交所上市制度改革稳步推进,在2017年12月又发布了相关总结,决定拓宽现行的上市制度,在作出适当披露及制定保障措施的前提下,允许前述提到的三类公司在港上市。

港交所集团行政总裁李小加在23日的新闻发布会上表示,鉴于咨询内容已经历长时间讨论,市场目前已达成高度共识,加之发行人等市场参与者存在需求,此次咨询期压缩至1个月。他预计,如果本轮市场咨询无大幅修改调整,港交所最快可于4月下旬发布咨询总结,在咨询总结刊发及相关《上市规则》生效后,便会开始接受正式提交的上市申请。

生物科技公司在港上市新规

港交所称,在美国,在公司起步阶段又或在发展生物科技产品过程初阶就寻求上市的,以生物科技公司占大多数。国际认可机构(如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的监管及产品审批所设计的不同阶段,是厘定相关生物科技公司的性质及发展进度的指标,在没有收益或盈利等传统指标的情况下能给予投资者参考框架,亦能自行对相关生物科技公司进行估值。

生物科技公司申请人预期需证明其具备以下特点:

(a)生物科技公司必须至少有一支核心产品已通过概念阶段。联交所将根据核心产品是否已达到相关产品类别的发展进度目标,来厘定该产品是否已通过概念阶段;

(b)以研发为主,专注开发核心产品;

(c)上市前最少12个月一直从事核心产品的研发;

(d)上市集资主要作研发用途,以将核心产品推出市面;

(e)必须拥有与其核心产品有关的长期专利、已注册专利、专利申请或知识产权;

(f)如申请人从事医药(小分子药物)产品或生物产品研发,应证明其拥有多支潜在产品;

(g)在建议上市日期的至少六个月前已得到一名资深投资者提供相当数额的第三方投资(不止是象征式投资),且至进行首次公开招股时仍未撤回投资。

此外,咨询文件建议,该类发行人上市时的预期市值不得少于15亿港元。咨询文件还加强了该类公司的披露要求,以及限制其主营业务的重大变动,该类公司在股份代号结尾将加上股份标记“B”加以识别。

新规对内地相关企业赴港上市影响几何?

港交所对内地企业的吸引力在于其较低的上市门槛、丰富的全球投资者以及灵活的退出机制。

港交所对拟上市企业没有盈利的硬性要求,企业可通过多种评价方式满足财务条件。比如市值/收入/现金流量测试,只要求企业最近一年收入大于5亿港元、市值大于20港元、有现金流入且上市前三年现金流超过1亿港元。这对于绝大多数高成长性企业实现起来相对较易,也明显低于主板上市条件。

除了“进去”较为容易之外,港交所“出来”也更简单。其上市锁定期较A股更短,退出方式也更多样化。

这意味着投资者可以快速获得参投公司的成长回报,投资周期更短,投资回报与风险更加可控。在机构投资者的推动下,新型公司将很快踏上港股上市之旅。

从资本规模看,港交所为全球首屈一指的资本市场。截至2017年底,港交所主板及创业板上市公司数为2118家;市值约34万亿元,比上年增加37%。2017年有164家公司登陆港交所,较2016年增加38%。IPO集资总额为1282亿元,比上年减少34.4%。平均每日成交金额为882亿元,较2016年的669亿元上升32%。

在这种情况下,内地企业,尤其是互联网公司和创新型医药生物公司对赴港上市热情高涨。小米、快手、陆金所等科技公司,平安好医生、微医、复宏汉霖等医疗健康类公司,均在近期传出赴港上市消息。

预计港交所上市新规发布之后,将有更多内地生物技术公司登陆港交所进行募资或吸引全球投资者。同时,国内创新药、生物药领域的相关公司将拥有更便捷的融资通道,有助于国内医药行业创新发展。

hr@yaochenwd.com.cn
010-594447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