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 正文

以色列最喜欢同哪家中国药企合作?复星、石药、天士力……

2018-05-21 15:14:03 来源:E药经理人

作者: 杨昕媛

· 以色列初创企业带着新技术和新想法寻求与中国的合作,他们的目标也很明确:我们希望和真正有创新精神、创新血液的公司合作,而非一味逐利的公司。

政策、资本、技术、人才,在中国做创新药所必备的要素近年来已经迅速成熟了。

国泰君安证券将创新药系列报告(四)的标题定为“创新时代,大势所趋”。其表示,中国创新药估值提升已经四大基础齐备:1、政策基础。各项配套完善了“从研发到审评到支付”的全生命周期管理;2、技术基础。技术变革及精准医学理念重塑研发模式,创新显著加速;3、商业基础:本土医疗需求分层,医保纳入+自费意愿能力增强,支付能力提升;4、催化剂基础:企业进入密集收获期。

10年前,中国创新药苗头初现,如今,中国创新药企已经扎堆出现。这样的速度更像是一种多方因素共振下的趋势和选择。这个趋势包括:向国际主流趋势看齐、产业升级、培养核心竞争力等等。

抛开这些因素,我国在生命科学领域的基础教育跟上了吗?产学研转化体系是否顺畅?医药企业的创新意识真的觉醒了吗?而这些问题能回答10年后我国的创新能力能否有一个质的飞跃。

在这个层面上,将创新意识融入国家的基因和血液的以色列是一个参考样板。那么以色列企业如何看待中国医药产业?在中以创新合作的大背景下,医药领域的合作空间在哪?这会从哪个角度照亮中国医药企业创新之路?

1

以色列:与有创新血液的企业合作

“要更早的开始科学教育。”2018年5月18日,河北廊坊,由华夏幸福承办的“首届中以科技创新合作论坛”举行。在会议上,以色列诺贝尔奖得主达尼埃尔•谢赫特曼分享了以色列保持创新的重要秘诀。

以色列是全球公认的“第二硅谷”,其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仅次于美国。达尼埃尔•谢赫特曼说,构建国家可持续发展的经济需要开发人类的聪明智慧,鼓励技术创业。怎么开发?他提到了5点:从幼儿园时期就开始培养孩子对科学的兴趣、提供包括农村居民在内的基础科学教育、政府的政策和支持、自由的市场经济、打击腐败等等。

但这还不够,他强调了一点:不要害怕失败。即使在以色列,不完全统计显示,2009~2014年的15年间,以色列共诞生了5347家创业公司,其中只有480家活了下来,其余91%的公司都以失败告终。失败是创业的一个常态。不怕失败的背后,显示的一个重要事实是,作为一个创新国度,以色列追逐的是创新本身,这是他们血液里的基因。

现在,以色列初创企业带着新技术和新想法寻求与中国的合作,他们的目标也很明确:我们希望和真正有创新精神、创新血液的公司合作,而非一味逐利的公司。

齐福•多夫•塔米尔是以色列阿尔塔格医疗创始人,在过去12年间,他成立了5家创业公司,擅长手术技术的创新。他希望能将机器人手术引进到中国,他选择的方式是与中国药品监管局合作,尽快开展临床试验以引进新技术。

同时,为了协调中以双方的文化差异,齐福•多夫•塔米尔准备在北京成立一个学院,与清华大学合作把相关的知识、人才、想法带到中国来。具体形式包括引进经验丰富的一线医疗工作者与清华大学学生做直接的交流。

这些均是中国投资引进以色列企业的模式。从2013年以来,中以两国不断加深科技合作,主要有7大合作模式:

1、中以产业园模式。如中以两国第一个国家级创新合作试验区“中国以色列常州创新园”;2、战略投资以色列基金或孵化器;3、战略投资+中国市场拓展与技术引进;4、战略并购以色列成熟企业;5、纯财务投资寻求投资回报;6、双边孵化器引进早期技术;7、成立联合实验室或高校创新中心/研究院。

中国对投资以色列技术的考量也在逐渐发生变化。复星医药医疗技术管理委员会联席总裁刘毅曾主导复星医药对以色列企业的并购,在他看来,中国对以色列的投资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以财务投资为主,这个阶段是基于以色列的在研产品和财务成长速度;第二阶段是产品授权和收购,即寻找在中国有前景的品种,用收购的方式将其引入到中国;第三阶段则包括产品全生命周期的合作,如在两地设立协作的研发中心、结合中国的市场需求开展新的研发项目等。

刘毅表示,这个层面的合作空间更大,其一方面是对以色列科技的增值,一方面也是真正符合中国市场需求的合作。而这样的变化也显示了中国药企对于创新的认知和追求正在发生着变化。

而在以色列方看来,推动自身的技术尽快在中国准入并落地是他们非常明确的诉求,为此,他们在寻找真正有创新基因的中国公司。

双方的诉求都非常明确。在这样的时机和环境,药品领域谁是以色列最想合作的企业呢?

2

谁是他们的理想合作对象?

根据国泰君安证券的分类,我国本土药企研发创新可以分为几个不同的模式。

其一,研发市场一体化的自主研发模式,以恒瑞医药和丽珠集团为代表;其二,研发环节委托外包的合作式研发,以正大天晴为代表;其三,并购获得全部技术平台、人员、品种的兼并式研发,以天士力、贝达药业为代表;其四,直接购买品种或取得部分权益的获得式研发,以再鼎医药为代表;其五,历经“VC+IP+CRO”的VIC模式,以基石药业、华领医药为代表。

其中,一贯通过兼并式研发和获得式研发的企业进行合作研发的可能性较大。此外,以色列的技术优势集中在IT、医疗设备、通信、互联网、数据处理等领域,在这些领域有相关布局或创新药研发模式与这些领域有交叉的企业最有可能与以色列相关企业合作。

天士力:研发四位一体

天士力的研发模式是自主研发、产品引进、合作研发、投资研发四位一体。其在产品引进和投资合作方面早有先例。

产品引进方面,其引进法国Phamext的全球首款治疗腓骨肌萎缩症的孤儿药PXT3003,目前美国三期试验进展顺利,同时在国内申报多中心临床;

合作研发方面包括1.1类新药治疗用乙肝腺病毒注射液T101,以及重组溶留痘苗病毒注射液T601;

在投资方面,天士力先后获取了派格生物长效GLP-1类似物和GLP-1 Glucogan双受体激动剂的市场优先权,以及健亚生物甘精胰岛素和赖脯胰岛素的销售优先权。

随着研发投入加大,天士力正在将自己打造成一家中药、化学药、生物药协同发展的公司。而经过20多年的发展,天士力的营销、管理、研发、资本运作都上到了新的台阶,技术上的创新也更注重从单一技术到多元化技术、到技术平台的搭建、到技术体系的形成,未来其还要广泛应用信息技术、互联网技术对公司业务加以整合,这些正是以色列企业最擅长的技术领域。

复星医药:用投资搭建创新生态

在复星集团的框架之下,复星医药也继承了来自集团的投资并购基因,且其投资并购并没有局限于某一范围,而是着重搭建“药品+器械+服务”一体化,“线上+线下”融合的医药闭环生态圈。

而事实上,复星医药与以色列企业的往来早有先例。2013年,复星医药刚挂牌上市时就收购了以色列激光美容医疗企业Alma Lasers,后者已经于2017年9月在香港分拆上市。

按照刘毅的介绍,目前复星医药与以色列企业的合作仍是专注于搭建生态,“互相之间看协同性在哪儿”。他表示,合作会跨越人工智能、互联网等层面,尤其注重的是与以色列企业在文化、技术上的交流与协同。

石药集团:创新国际化

石药集团是中国第一家在香港上市的医药企业,上市之初,其业务主要以原料药为主,其走的是一条由大宗原料药出海到制剂国际化再到研发创新国际化的路径。

如今,石药集团已经将自身定位为“专注做创新药”的公司。石药集团已经建立了开放合作、内外结合的创新研发体系。其中,中央药物研究院与美国研究中心作为一级研发,负责中长期战略产品和重大技术创新,子公司研究所二级研发主攻中短期产品开发和成果转化,车间实验室三级研发瞄准生产一线技术改造。

此外,石药集团的研发队伍超过1500人,在国内仅次于恒瑞,麾下包括3名国家“千人计划”学者,已经有超过20个制剂国际化项目。

据石药集团执行总裁潘卫东介绍,石药集团的核心战略是国际化定位。近几年,石药在美国建立了3个研发实验室,与以色列也早已有过技术合作——通过与以色列一家工厂签署专利授权许可协议,将多美素脂质体的专利授权到欧洲市场,获得6000万美金的里程碑式付款。

贝达药业:从1到N

靠着凯美纳这个产品,贝达药业成为国内第一家从早期创业项目融资到新药获批上市到成功IPO的公司。2017年,凯美纳全年销售10.26亿元。

从2017年开始,贝达开始从只拥有一个“凯美纳”一个产品的小型创新药企向综合制药公司转型升级,其选择的方式是构建创新平台。具体方式包括引进合作(如和世界巨头安进成立合资公司,收购卡南吉和天广实等国内海归创业项目等)、引进海归科学家自主研发、创新国际化(控股Xcovery,将其打造成公司在美国的创新平台)、成立贝达诊断打造肿瘤精准医疗闭环,建立贝达梦工厂创新平台以投资筛选潜力品种。这样的平台无疑能拥抱来自国内外一系列的创新技术、创新想法,后者包括以色列。

完成这些动作之后,贝达药业已经不再是一家小型创新药企,而正在实现向平台式药企升级转型,完成从1到N。而从研发管线分析,其后续不乏市场空间超过10亿元的大品种。

hr@yaochenwd.com.cn
010-594447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