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旨在探讨在校园招聘中如何利用竞争情报理论搜集对招聘有用的信息,并将企业自身区别于竞争对手的优势信息有效地传递给求职者。企业如何在竞争情报理论下识别可用人才,使毕业生和企业在招聘过程中获得双赢。
一、 企业利用竞争情报向学生传递自身优势信息
2012年高校毕业生680万,2013年将达到699万,近几年毕业生数量呈上升趋势,而在这些毕业生当中,真正能够适合企业自身的并不多。鉴于此,企业可以基于竞争情报理论向优秀毕业生传递自身优势,在与其他企业的人才争夺战中占取领先优势。
(一) 识别企业招聘过程中的竞争对手
企业竞争对手主要是指在于本企业有共同或相近的目标市场上,与本企业有利益冲突,且对本企业构成一定威胁的组织或个人。企业识别竞争者的过程是重重筛选的过程,凡是提供同类产品或服务的企业都可能是竞争者。而在本文中作者认为,凡是与企业争夺人才的潜在的、现实的、替代的、不同行业的企业都可以称作竞争对手。
(二) 竞争对手招聘信息搜集
企业在锁定竞争对手之后,开始从各方面搜集竞争对手的招聘信息。了解竞争企业对员工的培训方式,岗位职责,薪酬福利,招聘方式,管理制度,个人发展机会等。获取信息的方式有多种,比如企业的公开招聘信息、公开的供需信息、网络引擎、媒体报道等。
(三) 企业确定自身招聘优势
借鉴竞争对手的招聘战略并结合企业的资源条件,分析自身在吸引人才方面的优势,并做详细计划。从招聘战略中可以看出企业科研力量的强弱,领导班子的领导能力,企业文化先进与否,管理机制是否科学合理,行业优势和地位,政府支持力度的大小,资本运作的强弱等。而这些可以作为企业确认自身优势的方向。有其它之没有,以此吸引更多的优秀人才。不同的人才对企业的要求不同,如受教育程度越高的人更偏重社交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
(五)企业——学生之间优势信息传递
企业和学生之间信息传递的重要环节是有效选择信息的传播媒介。根据校园招聘主要面向各个大中专院校的特点,可以借助校园传媒在学生间的影响力来传递优势信息。校园传媒是学生和老师进行沟通互动的平台,包括校园广播,校园BBS,校报,校刊。企业可以通过与学校建立战略合作关系,在学校或学院教室里举办各种专题讲座,与学生建立良好的互动关系,以此做到宣传的目的。
二、竞争情报理论下企业识别可用人才
毕业生求职者和企业信息传递不对称,造成企业招聘效率低下。因此,有效识别人才,是否能达到人岗匹配,是提高招聘效率的关键所在。
(一) 建立学生评测系统
学生评测系统的建立目的在于了解学生的过去和现在,预测学生与岗位和组织的匹配度。该系统由三部分构成:
1. 在校学习跟踪
在校学习跟踪主要跟踪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情况,信息来源于老师反馈、同学反馈和自我评价。企业与学校之间建立一条高效的信息传输通道和信息反馈通道,信息通道的建立依附于企业和在校师生,以此保证信息的真实性。企业向应届生个人了解其在校真实信息,包括个人成绩、相关成果及个人综合素质,同时也向与其相关的老师和同学深入了解该生在校实际情况。信息传递方式可以是口头传递、书面传递、电讯传递、网络传递。
2. 面试
企业识别人才的关键在于面试。校园招聘不同于社会招聘,鉴于应聘者是来自各个院校的学生群体,面试应侧重于考查学生的专业技能和综合能力。综合能力包括社交能力、表达能力、应变能力、计划和组织能力、协调能力。
3. 测评
应届生的测评主要包括能力测评、智力测评、心理测评。能力测评主要测评个人的各项能力素质是否符合公司的要求。智力测评则主要测评个人的认知能力,处理日常事务的能力,由学习而形成的处理问题的创新力。心理测评的目的在于了解应届生的性格、求职动机等心理特质。三项测评环环相扣,深层次挖掘出应届生潜质以及在各方面的表现。
(二)校企合作
校企合作的目的在于通过学校和企业间的双向合作为企业培养专门人才。校企合作的模式主要有两种。
(1) 企业委派专家进行指导
企业指派优秀管理者、优秀基层员工到学校进行理论授课。授课的对象是有意愿进公司的应届生或渴望实习的在校学生。授课的目的一方面在于像学生传递公司的经营理念和组织文化;另一方面企业借助授课的平台与学生进行面对面交流,了解学生掌握专业知识的程度以及学生对公司的态度。企业在深入了解授课对象之后,经过最终的考核,从中选拔优秀的、适合该岗位的应聘者。
(2) 选拔优秀人才进企业实习
通过学校选拔或者老师推荐,应届生到企业进行实地劳动或接受实际培训。基于企业的需要选择培训科目和考核内容,培训的时间设置为短期,学生在公司工作期间由公司专家组进行跟踪考核,观察学生是否适应公司的工作方式,是否能融入公司组织。这种合作模式针对性强,培养出来学生适应性强,与企业的融合度更高。(范咏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