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近年终,“夺命快递”与“疫苗致死”接连刺痛着公众的神经。如果说快递尚且可以被人为避开的话,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乙肝疫苗根本无从回避———按照我国乙肝疫苗免疫程序规定,乙肝疫苗在出生后24小时内接种。疫苗质量关乎公共安全,正因为如此,“疫苗致死”病例,令所有人感受到了切肤之痛。
广东省疾控中心证实,11月至今,广东省共报告4例疑似接种深圳康泰重组乙肝疫苗(酿酒酵母)后死亡病例,加上湖南、四川等地出现的病例,全国累计疑似注射乙肝疫苗死亡婴儿已出现8例。虽然康泰生物一再强调其疫苗安全,不过,如此密集出现多起婴儿死亡事件,已不可避免地让这家公司置于风口浪尖。
对于公众来说,乙肝疫苗作为“一类疫苗”虽然由政府免费提供,但并不意味着不需要支付成本。随着“疫苗致死”事件的蔓延,需要掏钱购买的“二类疫苗”需求看涨,业内甚至传出“要打就打进口疫苗”之类的声音。显而易见,“疫苗致死”风波中的受害者,并不只是不幸夭折的孩子以及他们的家人,相关政府部门的信用也因此遭受重创。实际上,早在12月初,湖南已发生两例疑似“疫苗致死”事件,疫苗厂家正是深圳康泰生物制品股份有限公司。虽然12月13日国家食药监总局叫停了康泰公司两个批次的乙肝疫苗,但仅仅4天之后,类似的悲剧再次在深圳发生,涉事的是康泰公司另一个批次的乙肝疫苗。由此带给人们的疑问是,如果当初的叫停不仅限于两个批次,其后的悲剧或许可以避免。
12月24日,国家食药监总局和卫生计生委发出通报,疑似造成婴儿死亡的深圳康泰生物制品股份有限公司乙肝疫苗正在接受原辅料、生产过程、生产环节、质量控制检查,并对当地疾控部门库存产品进行抽样检验,约需20天出结果。调查事故原因需要时间,这个公众不难理解,令人难以接受的是,涉事疫苗的生产量、流向区域和使用量,康泰公司却迟迟未予公布。
最新消息称,康泰公司乙肝疫苗在产品有效期内的共198批次44030686支,相关产品销售到27省(区、市)。在原因未明的情况下,不公布疫苗流向而仅仅“一停了之”,如何保障公众对“问题疫苗”的知情权、消除父母的恐慌?职能部门的审慎态度可以理解,但公众的焦虑同样不应忽略。免费提供的乙肝疫苗,实际上是由国家财政统一买单,由此必然涉及政府采购的审查认证程序。乙肝疫苗需求量大,对于企业而言意味着巨大的收益,对于政府采购来说则意味着巨大的责任。此次风波之后,康泰公司曾经的负面传闻相继被翻出,由此带给人们的疑问是,政府采购过程中的招标程序是否足够客观公正?疫苗流通环节的监督检查是否足够严格规范?在揭开事故原因的谜底之前,相关部门有必要先回答这些公众关心的问题。
康泰公司产品占我国免费乙肝疫苗近60%的份额,随着其产品被全面叫停,竞争对手积极谋划“补位”。其实,比谁来填补市场空白更值得关注的是,疫苗首先应是安全可靠的。虽然乙肝疫苗可以叫停,但公众的焦虑很难一叫而停,重建公众信心,首先就应该从及时公开信息做起。每次公共安全事件,都不失为对危机应对能力的检验,这次测试的最终成绩如何,公众仍在拭目以待。(来源:长城网-燕赵都市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