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4月,食品药品监管部门通过保健食品专项监督检查和抽验,在“减肥胶囊”等10种产品中检出化学药物成分,经核实为假冒保健食品。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随即向社会发布“减肥胶囊”等10种假冒保健食品名单,要求各省(区、市)食品药品监管部门依法加强辖区保健食品市场监督检查,发现上述批次产品,依法采取控制措施;对生产经营上述产品的企业,依法严厉查处;涉嫌刑事犯罪的,及时移送公安机关。
近年来,人民群众对保健食品质量安全高度关注,国家对保健食品监管工作高度重视;同时,我国保健食品行业仍不规范,还存在不少问题。
安全形势依然严峻
市场秩序亟待规范 据统计,全国保健食品生产企业2000多家,从业人员600多万人,产值超过2600亿元。我国保健食品的生产和消费都呈现出快速发展的趋势,据专家预计,到2020年产值可突破4500亿元。但目前我国多数保健食品企业为中小企业,生产规模小,品牌产品少,产业集中度低,“多、小、散、乱、低”特征明显;研发投入不足,创新能力较弱,技术水平不高,缺乏核心竞争力;企业责任意识淡薄,质量管理体系不完善,从业人员素质较低,规范化、标准化程度有待进一步提高。
非法添加问题突出 不法企业擅自在保健食品中添加违禁物品,如在减肥功能产品中非法添加西布曲明、酚酞;在辅助降血糖功能产品中非法添加二甲双胍、格列苯脲,在缓解体力疲劳功能产品中非法添加西地那非等,对消费者的健康安全构成严重威胁。
违法违规时有发生 一些企业诚信意识差,个别企业不按照批准的配方、工艺组织生产,委托加工行为不规范,委托双方各自所负的责任不明确,多次委托、部分加工、异地加工等现象时有发生,产品质量难以保证。索证索票执行不力,产品来源难以追溯。
虚假夸大宣传严重 一些保健食品生产经营企业为牟取暴利,利用报刊、电视等媒体的广告大肆夸大产品功效,误导消费者。产品说明书和标签不按批准内容印制,擅自增加保健功能,扩大适用人群,变更食用方法和食用量。甚至故意混淆与药品的界限,误导消费者。
鱼目混珠现象明显 一些产品假冒保健食品批准文号和保健食品标志;一些产品以食品批准文号、生产许可证号、消杀产品批准文号等假冒保健食品,违规声称保健功能;一些普通食品以胶囊、片剂等形态与保健食品产生混淆,有的使用蜂胶等不能用作普通食品的原料,有的甚至还声称特定保健功能;还有一些保健品、保健用品与保健食品概念不清、管理混乱等,使得保健食品市场混乱,消费者难以辨认。再加之科普宣传教育不够,使得消费者难以理性消费。
监管工作积极推进
针对上述问题,各级食品药品监管部门积极探索,扎实工作,在健全监管制度、完善监管体系、开展专项整治、强化日常监管等方面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在重点突破中实现了整体推进,监管工作取得明显成效。
法规建设有效推进 积极配合有关部门做好保健食品监督管理条例相关制定工作,加快推进说明书标签管理规定等规章规范性文件制修订,保健食品命名规定等相继制定出台。组织制定39种原料技术要求和检测方法,启动保健食品产品技术要求提高计划,建立健全标准数据库。索证索票、进货查验、原料供应商审核指南等制度进一步建立健全。各地积极探索,加快建章立制步伐,山西、江苏、重庆、吉林、广东、山东、浙江等地先后分别出台了委托生产、现场检查、生产经营企业分级分类管理、保健食品非法添加和违规宣传行为管理等制度,监管工作的规范化水平明显提升。
专项整治不断深入 针对减肥、辅助降血糖、缓解体力疲劳等功能易发生非法添加的保健食品,连续开展专项整治。通过暗访调查、突击检查等形式,加大对违法违规行为的打击力度,配合公安部门全力侦破了一批大案,在上海、江苏、陕西、海南等地打掉了多个违法生产的黑窝点和非法产业链,依法严惩了一批违法分子,形成严厉打击违法犯罪行为的高压态势。
日常监管不断强化 加强原料采购管理,严把进货关,制定保健食品生产企业原料供应商审核指南。索证索票、台账管理、进货查验等各项制度得到有效落实,生产企业监管档案管理扎实开展,生产企业质量受权人试点深入推进,保健食品生产企业名录已实行网上公示。保健食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建设实施方案基本形成。
检验能力稳步提升 许可检验机构和指定实验室遴选工作进展顺利,已经公告10家保健食品注册检验机构。省级、地市级保健食品检验检测机构逐步健全,检验检测体系进一步完善。安全风险监测工作不断加强,各地综合利用监测结果,开展针对性监督检查,违法违规行为受到遏制。保健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和预警平台建设积极推进,定期编发预警信息,风险交流不断加强。专家队伍建设取得积极进展,培训考核和管理制度不断完善,安全专家委员会、标准委员会和风险评估委员会工作机制逐步健全,专家技术支撑作用进一步发挥。
宣传教育广泛开展 全国“安全消费 健康人生”保健食品化妆品知识竞赛活动获得社会各界广泛关注,近20万人踊跃参与,进一步增强了公众安全消费意识。保健食品质量安全万里行活动成效显著,历经8省市,走访了20多个地市的保健食品市场和40多家企业代表,大力宣传政策法规和诚信企业典型事例,反映当前行业存在的突出问题,引导行业健康发展和市场理性消费。组织编写保健食品科普丛书,开展保健食品科普读本赠书仪式,印发生产经营企业“八不准”,启动全国科普宣传活动,营造了全社会关心关注保健食品安全的良好氛围。
打击力度亟待加大
保健食品监管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与人民群众的期望相比仍存在差距,保健食品监管与发展还存在不少困难和问题。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群众对更安全、更优质、更丰富的保健食品的期盼更加强烈。相比群众的要求,当前保健食品的安全状况显然还不能令人满意:违法添加行为尚未得到彻底根治;假冒保健食品批准文号、保健食品标志,以食品批准文号、生产许可证号等假冒保健食品的套号冒号现象愈演愈烈;假冒伪劣、地下窝点制售的行为仍然存在,在一些地区还尤为突出;在很多公共媒体上保健食品虚假夸大宣传现象突出。这些违法行为在破坏市场经济秩序、影响公众健康权益的同时,也极大损害了公众的消费信心。
“治乱必用重典”,要彻底扭转保健食品行业乱象,对违法违规行为必须严厉打击。5月6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建立最严格的食品药品安全监管制度,完善食品药品质量标准和安全准入制度。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也于近日发布《关于办理危害食品安全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要求对危害食品安全犯罪案件从严量刑,进一步加大对危害食品安全犯罪的打击力度。由此可见中央对食品安全的高度重视。保健食品行业也将实行“最严格”监管,食品药品监管部门必将高悬利剑、重拳出击,以实际行动惩处害群之马、震慑不良商家,营造安全健康的保健食品生产经营环境,重塑市场信心,进一步推动保健食品行业步入科学发展的轨道。(记者 王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