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工人日报:医生“黑名单”虽非万能但值得期待
近日,中国医师协会法律事务部主任邓利强表示,受国家卫计委委托,该协会已正式启动执业医师定期考核工作,在公示考核结果的同时,医生“不过关”的原因也有望对社会公示。这意味着,在两年一次的考核中,因医德医风问题未通过考核的医生将被列入“黑名单”。(见8月11日《京华时报》)
建医生“黑名单”,是为了弘扬医生职业精神,加强行业自律,增强抵制商业贿赂的自觉性和廉洁从医的意识。事实上,去年公布《医疗机构从业人员行为规范》时,中国医师协会就已提出此想法。但直到今天,“黑名单”制度都还只是“计划”。
所谓医生“黑名单”,并非只要被列入就会被“终身禁医”;相反,就像司机被吊销驾照一样,只要经过再教育和培训,通过考核就可以再执业。说白了,“黑名单”只是要依靠信息透明建立一种警示机制,将医生未通过考核的原因以及医德医风方面的问题记录在案。这显然不是什么过分的要求,但是在医学专业网站“丁香园”上,“凭什么只拿医生开刀”的批判声仍不绝于耳。
其实,就算是“开刀”,那也是对医德医风有问题的医生“开刀”,那些廉洁正直的医生不会受到任何影响,相反,“驱逐劣币”正是对“良币”的肯定。医生“黑名单”计划一年多了还只是计划,正说明阻力不小。而近来在医药行业相继暴露出来的“贿赂门”、“贩婴案”,更让公众对白衣天使的医德和形象深深忧虑。
医生“黑名单”话题如此受人关注,并不是因为公众都跟医生过不去,而是我们对医生的职业道德有更高的期待——既然选择了医生这个崇高的职业,就应该有意识地将医德牢记在心。
话说回来,需要建立“黑名单”用以增加违规成本、提高职业道德的,并不只是医生;所有对职业道德有更高要求的行业,都应有这样的制度安排,比如决定社会公平“最后一道防线”的法官,比如教师、公务员群体。“黑名单”制度肯定不是万能的,但也不能还没试就将其一棒打死。医生“黑名单”制度可以有,这其实正是面向全民的社会征信体系的一部分,或者说先行者。
(来源:工人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