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闫利霞
合理用药是以当代药物和疾病的系统知识及理论为基础,安全、有效、经济、适当地使用药物,表现在给药过程的各个环节,包括药物选择正确,药品使用保证安全有效、价格合理、剂量适当,给药途径适宜,合并用药合理,病人依从性良好等方面。合理用药包含安全、有效、经济与适当这四个基本要素。
我国公众安全用药意识相对薄弱,用药科学知识相对不足。为此,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制定下发了《食品药品安全科普行动计划2011~2015》,指导部署各级食品药品监管部门开展“全国安全用药月”、“食品药品安全知识大讲堂”、“食品药品安全公益短片放映”等一系列主题宣传活动,引导广大公众安全合理用药,增强安全用药意识,提高安全健康素养。
今年,由国家卫生计生委、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中国科协共同主办的“健康中国行——全民健康素养促进活动”于9月2日在京启动,“合理用药”是2013年的主题,旨在倡导公众树立合理用药观念,养成正确用药行为。然而,造成公众不合理用药的原因众多,有医疗体制、医生、患者、广告促销等各方面的因素。
目前我国医疗体制改革正在步入深水区,“医药分家”正在逐步实施,医生为追逐利益盲目开具“大处方”的现象终将远去,由此带来的不合理用药也将彻底终结。对于虚假医药广告,多年来国家一直在进行整治,在去年5个省开展广告监测试点工作的基础上,今年建立了覆盖全国地市级以上的广播、电视、报纸广告监测系统,截至5月底,该监测系统覆盖了全国1235家电视台、827家广播电台和1072家报刊,发现严重违法广告约90万条次。从4月下旬起,国家工商总局、中宣部、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等8部门开展了为期3个月的整治虚假违法医药广告专项行动,食品药品监管部门共发布违法广告公告202期,移送工商部门查处违法广告约45万条次,撤销或收回广告批准文号98个,暂停产品销售484次,有力地打击了名不副实、夸大疗效、虚假宣传的医药广告,大大减少了由此而造成的公众不合理用药。
除了上述因素外,患者自我诊疗,或就诊后不按医师的治疗方案,不遵医嘱,自作主张地用药,也是造成不合理用药的一大因素。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发布的《公众安全用药现状调查报告》显示,目前我国公众安全合理用药知识不足,使用药品行为习惯存在一些安全隐患。其中,“三素一汤”问题尤为突出(“三素一汤”为抗生素、维生素、激素和输液)。调查显示,61%的居民家中常备抗生素药品,24%的居民选择感冒之后马上使用抗生素,9%的居民选择腹泻之后马上使用抗生素。此外,调查还显示,25%的居民倾向于按经验选择药品,而不是去找医生开处方,存在一定安全隐患。
由此看来,合理用药亟须补齐“科普短板”。在推进医疗体制改革,打击虚假医药广告的同时,要大力推动医药科普宣传,增强公众安全用药意识,掌握安全用药必备的基本知识。对于每年的“安全用药月”活动,不能搞形式、走过场,只在广场发发传单、搞搞咨询了事,要采用多种形式,通过在公交站牌和电视台投放公益广告,组织医学、药学专业人士进社区、进学校、进厂矿,深入持久地为公众提供安全用药咨询服务。要把国家总局开展的“药品安全网络知识竞赛”、“安全用药专家咨询热线”、“药品专家系列在线访谈”等多项面向公众的科普活动切实推行开来。国家总局在新的内设机构中已设立负责科普宣传的处室,指导全国食品和药品科普知识宣传,组织开展食品药品安全重大宣传主题活动,通过开展全国一盘棋的科普宣传,以整体提高国民食品药品安全的科普素养。
(作者单位:河北省张家口市宣化区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