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政策开放是药房发展背后的关键推手。医药分开的进一步改革,处方药网络销售解禁,都给药房进行慢病服务铺了路。
慢病治疗的特殊性在于,基本诊断已经作出,后续需要定期常规检查加配药,复诊标准化程度相对高但风险低,病人随访频率相对稳定。完全可以使用移动和网络技术来改善流程,提高效率,避免病人和出诊病人一起去排队占用资源。
目前慢病治疗的困境在于,很多药品只有大医院才有。医保对社区医院和三甲医院采取不同的基本药品目录导致许多病人不得不去大医院配药。和出诊病人共同占用医疗资源的同时,慢病病人和医生交流时间短,无法得到慢病管理知识,不能得到很好的服务。
慢病服务的一系列问题,或许会为中国的未来药房发展带来机会。
国外在慢病管理上的模式较为成熟。有几方面服务提供者会介入慢病管理的链条。医生和医院是第一环。对于固定频率的病人,美国开始用远程医疗进行服务,病人通过视频定期和医生沟通,用电子方式传输化验报告,医生开具电子处方。下一环是电子购药和送货上门。病人可以到药房的网上平台下单然后送药上门。最后一环是保险公司和药房合作,根据病人的诊断,定期提醒病人续药,可以通过手机端快速下单并且由药房送货上门。
上面提到的三个环节中,有两个环节在中国是缺失的。首先病人看医生太困难,见上一面已经不容易,更不用说得到深入的健康建议了。医生医病尚来不及,没什么动力去做服务。另一环也是缺失的,那就是商业保险,目前针对医疗的保险要么是针对大病的,要么就是针对高端用户。那么只剩下药房这一环有机会。
为什么说未来药房会有机会,原因在于中国药房多年来走的是粗放的销售路线,没有服务,没有会员互动,又不善于营销和品牌,未来的空间很大。
首先,目前药房粗浅的药师咨询只停留在购药上。未来药房可以为病人针对慢病提供用药指导、营养咨询,结合中国缺乏家庭医生的大环境,还可以推出以药店为载体的个性化健康指导服务,包括对饮食、运动和用药方面的指导。这块市场非常大,需求很旺盛。
其次,未来药房会在客户管理上做出较大的提高。目前的药房和用户的关系只限于交易上,但大量慢病用户需要主动去联系并进行互动。这方面国外药房在会员管理上的经验可以借鉴过来,通过移动端进行定期的健康预警,提醒用药,来提高用户粘度。
最后,国外的DTP(Direct to Patient)模式已经非常成熟,药厂直接委托药房代理产品,没有中间环节,有助于控制成本,有价格优势。这将是中国零售药房的一个发展趋势。
但是,仍不能忽略的是处方到底来自何处,这一点是慢病管理的第一环,也是最难的一环。有一种未来设想是以药房为载体,提供远程医疗的设备,与医院连接,为病人和医生提供视频沟通的机会。这在技术上并不难,只需要一台电脑就可以完成,处方的开具也可以通过和药房系统联网的形式完成,然后直接在药房拿药。
但关键仍然是如何给医生动力这样做。这或许要等到医药分开后,一些中小医院失去了药品收入这块大蛋糕后,将注意力集中在在争抢病人上。这个时候如果可以通过远程医疗提供专门的慢病服务,既可以节省成本,药房又能给医院带来固定的病人数量。但是药房本身并不是医疗机构,无法在现行政策内提供远程医疗。这也就意味着在现阶段,即使医药完全分开,药房的发展仍将面临很多不确定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