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贵州“国医大师”刘尚义。 贵忠依 摄
中新网贵阳11月2日电 题: 贵州首位“国医大师”刘尚义:仁心除病魔
作者 杨云
“病人远道而来,花这么多时间排队就为了找我看病,宁愿我累一点,也要解决病人的痛苦,医生的职责就是治病救人。”贵阳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刘尚义教授说。
10月30日,刘尚义教授刚刚获得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国家卫生计生委、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授予的“国医大师”荣誉称号,也成为贵州省荣获此称号第一人。
“国医大师”是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政府在全国范围内评选的国家级中医药大师,是中医药界最高荣誉。“国医大师”每5年评选一次,每届评选30名,目前共举办两届。获此殊荣的大师均为德艺双馨、群众认可、贡献突出、影响巨大,且从事中医药工作50年以上的中医大家。本届评选出的30名“国医大师”,涉及22个省,平均年龄80.8岁,最大的102岁,最小的68岁,刘尚义教授72岁。
刘尚义教授1942年出生,贵州省毕节市大方县人,是贵阳中医学院、贵阳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主任医师、教授。他于1961年考入贵阳医学院中医系,毕业后在金沙县石场区医院当了医生,1972年进入贵阳中医学院,既从医又执教已42年。为第三、四、五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第一批贵州省名中医。他以在业界德高望重的声名、在坊间家喻户晓的医技和医者崇高的职业操守,成为国医大师奖项的“贵州第一人”。
“穷医道精髓、献仁术爱心”是刘尚义教授挂在嘴边的座右铭,从医50余年,他几乎天天都在和患者打交道。即使已古稀高龄,每周一、三、四的上午,仍风雨无阻地在贵阳中医一附院国医堂坐诊,并带三、四名徒弟。
为了教育学生学好中医,刘尚义教授常用自己的求学经历勉励。“当时,我就是站在老中医的身后,看他怎么治病开方子,由于老中医不让记方子,我只能趁着上厕所的时候,写下一些经典的方子,晚上回去之后慢慢研读。”刘尚义教授说,为了记住“偷师学艺”的各种方子,自己裤兜里随时揣着一个记录的小方本,边走路边背诵。
对中医的学习,刘尚义教授认为中医经典著作是中医之本、中医之源,学习中医,首务必是研读经典著作。他还认为,学习中医要在“悟”上下功夫,对于中医历代各家学说思想,既不轻易否定,也不盲目接受,要将各家之长反复思考揣摩,领悟精髓,用于临床。
为了专研,古稀之年的刘尚义教授早已通读了《神农本草经》、《本草纲目》、《药性赋》等中医药学专著,精于药性。处方用药,药少力专,常常用药不超过9味,患者常用“短小精悍,价廉物美”来形容。
有时候工作中遇生活拮据的患者,刘尚义教授都尽可能少用贵重药物,以免给患者增加负担。有的病人觉得自己病情重,要求下药重一点,他就风趣地说,“四两拨千斤,我开七副,叫旗(七)开得胜。”医者仁心,只言片语就缓解了病人的情绪,拉近了和患者的距离。
成了名医,闻名而来的患者数不胜数。面对一些重病患者,他常常耐心地鼓励,“即使得了一些绝症,也不要轻言放弃。西医认为不行了,中医说不定可以试一试。”刘尚义说,生命是宝贵的,哪怕只有一线希望,医生也要搏一搏。
40多年来,刘尚义教授培养了数以千计的中医学人才,并通过传统师带徒的方式,培养出6名硕士、3名博士、2名博士后,他们在各自的领域皆学有所成,有的成为大学中医学科带头人,有的成为贵州省省管专家。
刘尚义教授重严谨治学,更重为人品行,言传身教,常以“医为何物,救死扶伤,德在那里,菩萨心肠”教导学生、弟子。如今虽已年逾七十,仍热心教学,诲人不倦。他对医院、学院、学会的授课之邀,但凡有空,皆会应邀而往,授课前必然精心准备,授课时旁征博引,涉猎广泛,与中医相关的诗词、歌赋信手拈来,侃侃而谈,每每授课,皆座无虚席。学生评价他的讲座集学术性、艺术性和趣味性于一体,让人听后酣畅淋漓。
临床治病之余,刘尚义教授坚持经验总结,主编了《南方医话》、《中医名言选》等书籍,参编了《医林拔萃》、《中医证候辨治轨范》、《中医证候鉴别诊断学》、《中医疾病诊疗纂要》、《感冒论治学》、《中医名言选》、《中国中成药》、《中国中成药优选》、《中国基本中成药》、《中医内科临床治疗学(修订版)》等书籍。并积极参加社会活动,从1972年至今,在各团体中开展学术讲座、健康讲座等百余场,宣扬中医文化和推动中医事业发展。
对于“国医大师”这个荣誉称号,刘尚义教授说,他只是中医界的一名普通代表,这个荣誉属于整个中医界,他现在最大的愿望就是把一生所学传授给年轻人,让中医造福更多人。(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