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方剑春
对于原料药投资者来说,2013年冷风拂面。现在临近上市公司发布2013年年报,各种坏消息已经不胫而走。业内专家坦言,原料药占有一定比重的上市公司转型升级之路并不平坦,相当一部分企业仍然亏损或者挣扎在亏损的边缘,原料药企业转型问题必须引起关注。
经营惨淡
盘点医药类上市公司,以原料药为主营业务的企业占有一定比例,而且“体量”都比较大。这些企业大多是老牌国企,上市时间较早,在其股权结构中经常能看到当地国资委的身影。近10年来其业绩难掩颓势,鲜有新的业绩支撑。
浸淫原料药市场研究多年的北京东方比特有限公司(健康网)总经理吴惠芳曾经表示,原料药,尤其是传统大宗原料药属于周期性很强的产品类别。由于产能过剩,其国际市场价格一直高峰低谷,大年狠赚,小年不赚,而且生产要素成本和环保成本在不断上涨。
传统大宗原料药包括抗感染药原料、维生素类原料、解热镇痛药原料等。这些原料药在过去的十几年里一直是我国医药出口主力军,也都曾创造过辉煌。以维生素C(以下简称“VC”)为例,2008年原料药价格一路猛涨,年初国内VC供货价仅为60元/千克,是年5月则达到125元/千克。此外,肝素价格曾经暴涨3倍;2007年抗生素中间体7-ACA价格也经历了暴涨……
然而,即使拥有价格暴涨的喜悦也难掩周期性价格波动的恐慌。在2008年的全国原料药展会上,刚刚赚得盆满钵满的原料药巨头却关起门来商讨行业自律问题。因为面对“暴利”,国内多家企业已扩产或新建原料药生产线,形成新一轮扩产潮,产能过剩后的价格暴跌随时可见。
中国医药保健品进出口商会(以下简称“中国医保商会”)发布的2013年出口数据显示,去年,我国传统大宗原料药出口价格逼近成本,出口量下降,原料药外贸将长期处于低迷状态。
原料药国际注册专家徐禾丰表示,当前,国际市场需求萎缩,国内“限抗”需求减少,环保警戒线不容碰触等原因已倒逼原料药生产企业转型。对于企业来说,转型的过程虽然痛苦,但未尝不是机会。
记者查阅以传统原料药为主营业务的上市公司2013年业绩预期信息披露后发现,其业绩惨不忍睹。鲁抗医药、东北制药、华北制药等都面临亏损。
一家企业外宣负责人表示,去年企业业绩很不好看。公司已从今年年初开始进行内部调整。
中国医保商会副会长许铭在今年年初的我国医药出口形势分析发布会上表示,传统原料药生产企业面临内忧外患的局面,其转型升级任重道远。
转型不顺
事实上,长期以来这些企业都在进行积极转型。如华北制药抢滩生物制药,其国内首个辅料级白蛋白研发项目受到市场关注。此外,他们的抗癌药紫杉醇、新型抗生素达托霉素、中药参乌胶囊等产品营销都在稳步推进。近年来,鲁抗医药大力发展兽药和环保技术设备研发业务,丰富业务板块,其环保技术在原料药行业处于领先地位。
然而,这些企业的转型过程却都不太顺利,在战略规划层面也有不少问题值得商榷。一般认为,企业间的兼并重组是实现资源互补、资本“输血”、管理升级的主要方式之一,借此道实现转型升级的企业比比皆是。业内人士认为,在企业经营不好的情况下企业仅凭自身力量进行转型升级并不容易,转型升级一定会有取舍,会有资金投入,越是大企业掉头越难,而这个时候引入合作伙伴帮助转型则是明智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