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王泽议
全球对草药的需求量越来越大。我国是世界第一大草药产出国,目前中药材种植面积达2100多万亩,常用品种的种植基地有430个,年产中药材接近900万吨。一些传统的药材主产区,都把中药材种植业列为当地的支柱产业。
然而,就是这样一个发展前景一片美好的产业,“科学技术”这个“第一生产力”却还远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中药材从种到收仍在沿用传统的人工作业方式,种子退化、土地重茬等问题一直困扰着药农。近日,有关专家再次强调,中药材种植业面临的种种困境,对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和国际市场的开拓形成了全方位的制约。
采收机械化难以实现
“每当枸杞果实成熟期间,劳动力价格就会暴涨,以前一天一个工是三五十元,后来涨到七八十、一百多,现在一天一个工已经突破150元了。”中国中药协会中药材种植养殖专业委员会理事长王卫权对记者说。据王卫权介绍,目前枸杞采收还无法做到机械化,完全靠人工采摘。而且,由于年轻人都外出打工,采收枸杞的几乎都是留守在家的老年人、妇女和孩子。“采收期间劳动力不足造成的直接后果是第一茬剩果,而第三茬由于没人采收基本就烂在地里了(注:枸杞一年结果三茬)”。
王卫权谈到,像枸杞、菊花这样采摘果实、花、叶类的中药材,目前基本都靠人力,机械化很难实施,机械手也无法采收。“日本研制出了光敏机械手,可以辨认出成熟的果实,实现果实采摘的机械化,但研发成本极高,农民根本承担不起,难以推广”。
“去年我们研发了当归采收设备,药农看到自动采收也觉得很好,但是无力承担费用。”王卫权举例说,现在已经有几个中药材品种的机械化做得较好,比如内蒙古赤峰种的桔梗和北沙参,相对比较联片,科研人员研究出的一种小型采挖设备,把人工从原来的“一锹一锹去挖”中解放出来。国家在2011年就对河南温县的铁棍山药种植进行扶持,其中一个方向就是发展机械化。山药的人工采挖劳动力很贵,因为山药很长要挖两米多深,机械化也很难做到。温县的山药种植企业在国家的扶持下,改良了一种日本进口的小型挖掘机,很好地实现了山药采挖的机械化。但王卫权认为,机械化的推广需要有实力的企业与科研单位对接,国家从产业政策方面给予重点扶持,这样科研成果才能推广,机械化程度才能提升。
不只是收获,药材的播种和移植环节,大多也是以人工为主。如贝母的播种及党参、当归的育苗播种,都需要人工进行。这是因为,要实现机械化播种,需要根据不同作物种子的千粒重、形状,以及株行距、播种量、亩保苗株数、播种深度等进行播种机的研究改造,还要考虑到穴播、条播、种植密度、播种深度等等问题。
此外,品种繁多、种植规模分散也是造成中药材种植机械化程度低的一个重要因素。据统计,我国63%的中药材资源分布在西部地区,80%以上的中药材种植面积是由种植专业户来投资的,这部分药农的种植面积基本都在100亩以下,其中绝大部分是几亩、十几亩。
“中药材不像小麦这样的农作物,有人专门研究它如何采收,研究中药材的很少。”王卫权说,“机械化程度在中药材种植方面困难比较大,如果未来不研究机械化发展,源头成本尤其是人工费用就很高,药材价格就会居高不下。”
“农民用的生产资料怎么样实现用现代化手段替代传统的方式,而且,现代化手段的成本如何去对接农民的可接受能力,这是一个应该引起关注的问题。”王卫权强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