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 正文

我国医药产业国际化须统筹安排

2014-07-31 15:26:15 来源:中国医药报

□ 本报记者  方剑春

日前,勃林格殷格翰与广药集团签约,共同合作推广广药旗下的中药OTC产品——小儿七星茶糖浆,此事引起业界哗然。一位业内人士认为,该合作说明跨国企业与中国企业的合作更加深入,抢滩中国市场愈加激烈。

然而,与跨国企业在中国市场高度融合形成对比的是,国内药企国际化的步伐还略显迟缓。中国医药保健品进出口商会公开的数据显示,截至目前,在我国国际化开展最早的原料药领域中,获得国际认证资格的企业仅占15%,制剂领域仅有103家企业的143个品种获得国外GMP认证,数量占比不到3%。

转型升级已是必然

众所周知,去年以来我国医药外贸出口一直低迷,出口增速同比下降,预测今年出口增幅仅能维持5%~8%。

中国医药保健品进出口商会副会长许铭认为,国内医药企业经过近30年的快速发展,目前比较优势正在丧失,整个产业处于非均衡发展阶段,转型升级非常紧迫。

原料药是我国医药产业优势所在,上世纪90年代伴随着全球产业转移,我国原料药以成本、规模取胜,迅速在国际市场占有一席之地,同时也率先进行境外认证,开始了国际化之旅。然而,近30年过去了,我国原料药尽管在大宗传统品种上占有大多数市场份额,成为全球原料药生产供应基地,但是被欧美等高端市场认可并拿到注册认证的企业却并不多。截止到2013年,我国原料药获欧盟COS认证428个,在美国FDA备案DMF数量1116个。

“要想拿到高端市场认证资格,不仅要有符合高端市场认证要求的各种文件,更要有符合cGMP标准的生产线,最后还要通过严格的现场检查才能获得资格。这对于大多数原料药企业来说,是一笔不小的投入,有的企业根本承担不起。”一位业内人士说。

据了解,由于国内原料药产能过剩,出口和内销均竞争激烈,且产品同质化严重,价格就成了唯一的竞争手段。大宗原料药的利润基本维持在4%左右。

目前,全球正处于专利药断崖期,大量专利药到期,对我国医药企业国际化是重大机遇。然而,我国新药研发大大落后于医药发达国家,批准的新药数量不少,但质量不高,一类新药占比不足10%。抢仿、首仿药品也有限。

据了解,我国研发投入在销售额中占比平均仅为2%,远远低于发达国家15%的水平。同时研发重复投入现象严重,8%的品种占注册文号总量的70%。

目前,业内普遍达成共识,医药行业转型升级的主要路径是产业链延伸,以研发创新调整产品结构,向高附加值领域转移。据了解,我国特色原料药企业利润大约为20%~30%,制剂企业为20%。

质量进步助推国际化

“现在国内也涌现出一些国际化开展比较好的企业,比如华海、海正、复星等,这些企业布局都很早,现在开始收获。”许铭说。

据不完全统计,我国目前至少有近50个自主研发的新药产品进入了欧美临床试验,另外还有一些研发的新药在进行境外转让。

业内人士认为,近年来,国家下大力气提高医药行业质量标准,特别是新修订的GMP脱胎于欧盟GMP标准,已基本与国际接轨,利于企业国际化。

中国医药保健品商会提供的图表显示,中国2011、2012年在美国FDA备案的原料药DMF文件数量增长迅速;2013年在欧盟EDQM原料药CEP文件批准上大幅增长,从2010年的十几个增加到2013年近200个。

hr@yaochenwd.com.cn
010-594447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