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 正文

赛诺菲及麻省理工学院专家谈药物研究突围之路

2014-09-24 10:42:39 来源:中国医药报

□ 本报记者  靖九江

在当今世界药物研发投入大幅增加,新药审批愈加严格,药品研发风险不断加大的严峻形势下,新药研发如何突围,在激烈的竞争中夺得先机?带着这个问题,记者近日在赛诺菲举办的创新研发媒体研讨会中,对该公司以及美国麻省理工学院(MIT)的有关专家学者进行了采访,倾听了他们对药品研发趋势的分析与观点。其中,“合作、创新、关注患者”是赛诺菲波士顿研发总部负责人吉姆·伯恩斯博士(Dr. Jim Burns)强调的企业研发的三大支柱,而合作共赢和以新的研发模式迎接挑战,也是受访专家学者的共识。

搭建产学研合作的桥梁

传统的药物研发模式,或是从基础到临床由药企“一肩挑”——面临着研发能力和全部风险的挑战;或是由院校或研究机构“闭门造车”——由于与患者和市场脱节,研究结果多被束之高阁。而赛诺菲与MIT在研发上的合作,则让人们看到产学研携手共赢的范例。

在MIT记者了解到,其独具特色的“全球产业联盟机制”(MIT Industrial Liaison Program,ILP)搭建起了MIT与世界领先创新企业有效合作的桥梁。这一全球最大的高校与产业界全面合作的战略联盟,有包括赛诺菲在内共200家世界顶级公司加盟,并有更多的企业与之合作。MIT对外合作项目负责人格林伯格博士(Dr. Sheryl Greenberg)介绍,将MIT各个院、系、专业、实验室及相关专家学者整合为跨院系、跨领域的问题解决体系,是MIT与赛诺菲等创新企业合作的基础,即通过年会、官网、学术研究简报、安排与本校专家一对一会谈、产业联盟专员协助等方式,帮助企业随时追踪最前沿的技术发展与管理方法,为企业制定未来的发展战略,帮助企业与研究机构找到最佳的合作方案等,而MIT也可以通过这样的合作,了解市场需求并获得来自企业的研究经费。

MIT每年有600多项全新的发明及100多项美国专利,而其技术授权向所有企业开放。“赛诺菲与MIT的研发合作,既有专利成果的授权,也有对合作研发的投入等。”吉姆·伯恩斯博士认为,赛诺菲自身研发平台与包括波士顿地区高校在内的全球研发机构的合作,是赛诺菲有别于其他企业的优势,而这种合作可以形成真正满足患者需求的研发合力。目前,赛诺菲的研发产品线有望在最近3年中,每6个月推出一款新产品。最终,企业和研究机构通过合作达到双赢。

转化医学优化药物创新

药物创新如何应对产出率不断下降的挑战,这是摆在所有药物研究者面前的一个急需解决的问题。“我们的策略是将药物研发从仅仅关注药物,转向更加注重病患的生物因素方面。”吉姆·伯恩斯博士所说的这一策略,即是赛诺菲倡导和正在践行的是一种药物研发新模式——转化医学——一个更加强调沟通、互动、合作的研发模式。

“传统的新药开发模式基于“试错法”,在动物或细胞实验上筛选候选药物,通过所产生的治疗效果来指导下一步的试验和改造。”赛诺菲全球研发副总裁兼亚太研发总裁江宁军博士指出,长期以来,新药研究偏重于临床前的模型实验,然而,结果常常令人失望:由于人体生理、疾病形成和变化的复杂性,导致在动物模型上发现的作用不一定能准确预测在人体上的疗效。“这也部分解释了药物研发后期阶段大量候选药物被淘汰的原因。”

转化医学,是以患者需求为中心,在实验室与临床之间搭建一个双向转化的通道:一方面,可以用从患者身上得到的临床信息指导基础研究;另一方面,可以使实验室的研究成果迅速转化到对疾病的诊断、预防和治疗中,其意义在于填补实验室与临床之间的鸿沟。转化医学还联系了不同的疾病领域,如果一种药物针对的靶点涉及到不同疾病领域,就可以基于对药物靶点在不同疾病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所起到的作用,实现一种药物治疗多种疾病的目的(如贝伐珠单抗)。其采用的技术和方法包括可以大大提高预测未来临床疗效可靠性并加快研发速度的生物标记物,特别是预测标记物和药效动力学标记物技术以及“适应性设计”和被称为“0”期临床试验的“微量临床试验”等方法。

江宁军博士介绍,相比临床症状或病理变化等疗效监测方法,生物标记物增加了疗效信号的敏感度,能在短期内用较小的样本量预测到药物的疗效,从而大大加快研发速度。而“适应性设计”则是在临床试验中,要求试验设计具备可变动性,以便于在试验过程中对其进行调整。例如,一个药物在临床试验中表现出只对一部分患者有效,药物研发者就需要转化医学和适应性设计来帮助辨别这个药物的最佳用药人群。“微量临床试验”即在传统的临床前研究和A期临床试验之间的一个小规模人体试验,通过微量或短期给药(无疗效,无安全隐患剂量)来测定药物在人体内和靶点的结合及调节作用,尽早获得人体内药效学和药动学等相关的临床药理学数据,预测人体用药剂量的幅度,并对药物的潜在效果和开发成功的可能性进行初步的评估。同时,该方法还可以用来测试生物标记物,验证药物机制,使从动物模型上看到的药物效用和机制在人体上尽快得到证实。从研发的总体角度看,该方法有利于尽快淘汰无效的候选药物,同时为进一步改善和优化候选药物提供了灵活性。

“转化医学需要建立有利于新药研发的生态环境,需要医药企业与科研、医疗单位在前沿科学、药物研发、组织样本、数据分析和临床研究等方面通力合作才能实现。” 江宁军博士如此强调。

hr@yaochenwd.com.cn
010-594447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