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方剑春
日前,工信部发布医药工业运行数据。今年上半年医药工业生产增速放缓,但医药工业增加值增长13.5%,比其他工业门类平均增加值高出4.7个百分点,在12大门类中排名第一。医药工业增加值在工业中的比重持续上升。
工信部消费品司副司长吴海东日前在中国医药企业管理协会主办的“转型挑战与产业重构·2014中国医药企业家年会”上表示,今年以来,国民经济下行压力很大。在这样的背景下,上半年医药工业效益增幅高于生产增幅1个百分点,工业增加值领跑全国各工业门类的佳绩来之不易。这说明我国医药工业运行质量好,结构调整转型升级成效开始显现,医药工业为国家经济稳增长做出了贡献。
迎来换挡期
工信部的数据显示,“十一五”期间,医药工业平均增速为23%,2013年回落到19.8%,今年上半年为13.7%。6月初,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中国科学院第十七次院士大会和中国工程院第十二次院士大会上作经济形势报告时指出,我们完全有条件、有能力在过去30多年快速增长的基础上,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继续保持较长时期的中高速增长。
吴海东表示:“对于李总理的报告,我的理解是,国民经济发展增长速度要换挡,由快速到中高速。也就是说,由两位数的增速下一个台阶,到个位数。对此,医药行业应有所判断:医药工业增速放缓是不是一种趋势?即使未来增速有所回升,是不是能回到20%的水平?医药工业增长要不要换挡?这是全行业必须思考的问题。”
从国家经济层面来看,换挡原因有三:一是近几年人口结构发生变化,企业运营成本上升,储蓄率和投资率下降,导致经济潜在增长率下降;二是全球经济进入“后国际金融危机时代”,而“后国际金融危机时代”的常态是慢增长、外贸增速减弱、外部需求呈现趋势性下滑;三是我国正由工业主导型经济逐步向服务主导型经济转变。
中国医药企业管理协会编制的《中国医药产业60年发展报告》将新中国医药产业划分为两个主要发展时期,即新中国成立后的30年与改革开放后的30年。前半程,中国医药产业以国家统筹为主,国家出资建设和布局,产、供、销实行严格的计划管理,为产业发展奠定了良好的物质基础。后半程,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医药产业进入高速增长期。未来10年,中国医药产业将进入从医药大国跨入医药强国的关键期。
中国医药企业管理协会会长于明德认为,医药行业转型升级有两个要务:一是抓医药产业中的传统产业基数改造;二是抓新兴领域前沿技术。其中,基数改造体现在3个方面:一是药品标准升级。药典标准和生产质量标准要向更高一级看齐,随着药典标准修订、新修订药品GMP认证实施,按照升级规划,目前医药行业6500个产品中已有3000个产品完成了标准提升。二是软硬件、管理升级。近3年,医药行业硬件投入超过1.1万亿元,相当多的企业拥有一流的生产厂房和设备,过去软件管理是实施GMP的软肋,新修订药品GMP特别注重软件升级,在供应商审批、回顾分析、质量授权等方面的要求有显著提升,以保证药品生产更安全、可靠,缩小了与世界最先进水平的差距。三是用先进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很多原料药生产企业都通过技术突破增加经济效益,如化学法改酶法技术既降低了成本又符合环保要求,技术进步是转型升级的重要手段。
在于明德看来,抓前沿技术占领制高点有三大途径:一是研发基因功能药物,我国第一个生物药就是基因功能药,而去年美国FDA批准上市的产品中有一半是生物药;二是瞄准主流市场推进国际化,由过去以原料药出口为主转向以制剂出口为主;三是聚焦重大新药专项,目前全行业约40多家企业的产品通过了美国FDA和欧盟认证,此方面加快发展能成为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突破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