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 正文

2014年度国家科技奖励医药卫生成果揽要

2015-01-19 13:47:22 来源:中国医药报

□ 本报记者  熊昌彪

1月9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在京举行国家科技奖励大会,2014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共授奖318项成果、8位科技专家和1个外国组织。35项医药卫生成果获奖,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奖4项,国家技术发明奖4项,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两项、一个创新团队、二等奖24项。其中,“我国首次对甲型H1N1流感大流行有效防控及集成创新性研究”、“中成药二次开发核心技术体系创研及其产业化”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解放军总医院器官损伤与修复综合救治创新团队”成为少有的获奖创新团队之一。值得一提的是,2014年有5项传染病防治国家科技重大专项研究、6项国家重大新药创制科技重大专项研究获奖。

一等奖项目聚焦重大问题

2009年4月,一种新型流感突然在全球暴发流行,传播迅速,来势凶猛,我国13亿人面临严重威胁。在国务院领导下,建立了由原卫生部牵头,多部委参与的联防联控机制。由中国工程院院士侯云德领衔的“我国首次对甲型H1N1流感大流行有效防控及集成创新性研究”由全国多家单位参与,包括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北京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等,由以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院长薛澜教授为首的第三方进行系统评估。

该研究首次证明基本传播系数的假说是正确的,即在基本传播系数R0<1.8的流行早期,通过医学隔离传染源,可以有效避免人口集中的大城市出现流行高峰。有效隔离措施的执行使得我国呈现出独特的流行单峰,不同于欧洲与美洲等其他国家和地区的两个自然流行高峰,被称为“中国平台”。该研究还精确揭示了“甲流”的临床特征及影响因素,建立了国际上最大的“甲流”临床数据库;提出“四抗一平衡”的李氏疗法,显著降低了病死率;在国际上首先研制成功诊断试剂,并被世界卫生组织采纳,推广全球。该研究成果大幅度降低了我国“甲流”的发病率与病死率,其中病死率比国际低5倍,我国始终没有像其他国家那样宣布卫生紧急状态,维护了社会稳定和经济平稳增长。

如何培育质优高效的中药大品种是中医药行业发展面临的重要问题之一,天津中医药大学张伯礼院士课题组完成的“中成药二次开发核心技术体系创研及其产业化”研究,建立了基于循证评价的中成药临床定位技术、基于整体观的中成药辨析技术、基于药效及体内过程特点的中成药质检指标辨析技术、以系统药理学为核心的中药作用机理多层次研究技术平台、基于网络药理学的中药药效评价方法。

该研究还首创中药制药过程系统工程技术,建立了中药制药过程分析、建模及优化方法,对制药过程进行系统辨识及综合调优;创建了中药制药工艺品质调控与优化技术,解决了中成药化学成分复杂,工艺参数与药品质量关系不清的难题;提出中药制药过程质控理论,创建了药材-成药质检、制药过程质控与制药工艺品质控制相融合的“三位一体”全程质量控制技术;创立中药制药过程质量监测技术,为大幅度提高中成药质量标准提供了技术支撑。

该研究完成了数十个中成药品种二次开发,使销售额过亿元品种由3个增加到12个。项目技术已在全国19个省市推广,应用于近百家中药企业,培育了中药大品种群,引领了中药产业创新发展方向,推动了中药产业技术升级换代。

肿瘤防治研究全面开花

2014年度共有5项国家传染病防治科技重大专项资助课题获国家科技奖。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一项:“我国首次对2009年甲型H1N1流感大流行有效防控及集成创新性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两项:“功能核酸分子识别与生物传感方法研究”、“组织免疫微环境促进人肝癌进展的新机制”;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两项:“多功能分子成像肿瘤诊疗关键技术及应用”、“提高肝癌外科疗效的关键技术体系的创新和应用”。

湖南大学谭蔚泓教授担纲的“功能核酸分子识别与生物传感方法研究”紧密围绕核酸传感器在复杂环境生命体系中的灵敏度和选择性受到限制这一关键问题,以核酸适体等功能核酸为分子工具,从无机纳米材料荧光信号转换、核酸分子循环/链锁生物反应放大检测信号及核酸表面邻近杂交提高信背比3个方面开展系统研究,提出和建立了一系列核酸传感器信号转换与放大的新原理与新方法,解决了传统核酸探针难以满足复杂、痕量生物样品高灵敏检测这一难题,使我国在国际核酸传感领域占有一席之地。利用该研究成果构建的酶联寡核苷酸检测法(ELONA),能够在数十分钟内检测到含量低于22.5皮克/毫升的丙肝病毒核心蛋白,对丙肝病人血清中核心蛋白的检测阳性率可达93.4%。

组织免疫微环境可显著影响肿瘤的进展,是肿瘤防治的重要靶标,但以往关于肿瘤免疫的研究通常是将组织作为一个整体并集中于免疫抑制。由中山大学郑利民教授等主持完成的“组织免疫微环境促进人肝癌进展的新机制”课题结合肝癌临床样本和实验模型开展了研究,发现肿瘤可利用免疫细胞在组织中迁移/分化的时间与空间特性来对其进行动态教育,使免疫细胞在肝癌组织的不同区域呈现出独特的分布和功能;除了免疫抑制,肿瘤还会利用“免疫活化”来帮助其进展;并鉴定出多个组织微环境中调控免疫和肿瘤细胞功能的重要分子。

由哈尔滨医科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单位联合完成的“多功能分子成像肿瘤诊疗关键技术及应用”研究提出了快速大规模可控合成金属纳米粒子的原理与方法,建立了纳米粒子表面功能化修饰及与抗体偶联的技术方法与工艺,创新性设计和研发了多种纳米粒子标记抗体的系列纳米探针;实现了恶性肿瘤关键分子靶点的在体、定位、定量可视化,为恶性肿瘤分子水平早期发现、定性判断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撑;在此基础上,研制了诊疗一体化探针,构建了肿瘤治疗的新型纳米递送载体平台,可以高效携带反义核酸、siRNA、Micro RNA、药物等进入目标癌细胞,发挥治疗作用,为分子水平治疗提供了新手段。

由东方肝胆外科医院沈锋教授领衔的项目组联合我国主要的肝癌临床中心,在国家科技重大专项等基金资助下,完成的“提高肝癌外科疗效的关键技术体系的创新和应用”研究,发现肝内胆管癌的发病机制并创立外科预后新标准,建立肝癌复发防治新方案并提出“炎癌”防治新观念。该研究结果具有很大的临床应用价值,使患者术后5年总体生存率从45.5%提高到53.2%。

hr@yaochenwd.com.cn
010-594447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