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5日上午,知名外资药企百时美施贵宝的几十名医药代表,在其上海总部会德丰国际广场楼下聚集。他们于2014年7月至2015年4月期间被裁员。在致公司管理层的公开信中,被裁员工要求百时美施贵宝“回到谈判桌来”,并打出“抗议裁员”“施贵宝还我公道”等横幅,抗议百时美施贵宝的“栽赃性裁员”。
在随后几天,北京、南京、广州等地也陆续上演了类似事件。
据财新记者不完全统计,从2014年7月起,百时美施贵宝在中国裁员已近千人,被裁员工几乎涉及其中国区所有事业部。
百时美施贵宝方面对财新记者表示,裁员主要原因是企业战略调整,由以往的糖尿病业务转向肿瘤领域,产品线变化导致员工缩减;另外,部分员工“因违反公司合规政策而被解除雇佣关系”。但被裁员工对财新记者表示:“违规是栽赃,百时美施贵宝主要是利润下滑,为缩减成本而单方违规解除劳动合同。”目前,争议仍未有定论。
2014年起,葛兰素史克、百时美施贵宝等外资药企巨头,先后在中国爆出大规模裁员事件,产生的官司诉讼也旷日持久。与此同时,今年一季度,诺华制药启动新一轮成本削减计划,其分布在全球的7000余个相关岗位将被重组;默沙东、阿斯利康等制药巨头,也都曾传出裁员消息。
长久以来,外资药企在中国一直享受“超国民待遇”,其背后的单独定价权、高额利润和超高的市场占有率颇受争议。中国社科院日前发布的《中国药品市场报告》显示,2010年,中国医药市场预估为9261亿元人民币,而2020年将达到2万亿元。目前,在二级和三级医院市场占有率排名前10的企业,均是外资或者以合资药企为主。
但是,以2013年7月葛兰素史克爆出商业贿赂案为分割点,近两年外资药企出现了政策趋紧、降价弃标、新药上市难等困境。由40家跨国制药企业组成的RDPAC(中国外商投资企业协会药品研制和开发行业委员会)执行总裁卓永清对财新记者表示:“无论是外资制药企业还是国内制药企业,近期均出现增速减缓,这与当前经济状况和部分政策调整有关。同时部分企业由于战略或者结构调整等问题,也出现短期下滑。”
外资药企的鼎盛时代已经告终。“外资药企正在经历内忧外患。内忧就是‘专利悬崖’、新药上市难;外患是原研药单独定价权取消,招标压价严重。” 北京鼎臣医药管理咨询中心负责人史立臣对财新记者表示,受此影响,不少外企选择剥离、出售外围产品线,削减成本予以应对。
“裁员潮”汹涌
2013年的葛兰素史克商业贿赂案是外资药企在中国生存环境趋紧的标志;同时,葛兰素史克也是在中国裁员最多的外资药企之一。
据不完全统计,从2013年11月至2015年3月,葛兰素史克六次裁员近千人。高频率的裁员导致官司不断,从2014年6月起,来自上海、山东等地的被裁员工纷纷向各地有关部门提起劳动仲裁或法律诉讼。葛兰素史克方面人士对财新记者透露,葛兰素史克还将有进一步的业务收缩和调整计划,裁员还将继续。
今年2月,另一外资药企巨头默沙东宣布解除与中国本土药企先声药业的合作。合资公司解散后,700多人的团队中将有半数面临裁员。
对于外资药企而言,中国“裁员潮”只是其全球“裁员潮”的冰山一角。2013年底,默沙东宣布裁员8500人,以争取在2015年底前将年度运营成本削减25亿美元。此前,默沙东已宣布裁员7500人,两次裁员的数量约占公司员工总数的20%。
早在2012年,阿斯利康为了应对“专利悬崖”困境,宣布裁员7300人;并在2013年对其研发业务进行重组,裁员约1600人。
根据Bloomberg数据,自2008年以来,全球前11大处方药药企,已经累计裁员超过了14.3万人。其中,排名前两位的默沙东与阿斯利康两家跨国药企便占总额的半数,分别裁去了超过4.6万和2.57万名员工;辉瑞与强生两家美国药企紧随其后,分列第三四位。
中国曾被视为外资药企最好的“避风港”。根据Global Data研究咨询公司公布的数据,到2020年,中国的医药市场价值将会从2012年的480亿美元暴涨至3150亿美元,同比增长将超过650%。到2020年,中国预期整体消费的1万亿美元中几乎三分之一将会是药品的消费。
从2010年开始,外资药企不断加大在华投入,将中国视为“最大增长极”。卓永清分析,中国市场仍具备发展潜力。“由于新兴市场人口基数大,市场尚未得到重返开发,发展潜力依然很大。很多外资制药企业在中国加强了与本土制药企业的合作,实现优势互补,一方面提高了对中国市场的适应性,同时也帮助国内企业走出国门分享全球市场。”
“专利悬崖”与新药审批难
“裁员潮”频现源于业绩下滑。近期《亚洲制药新闻》发布的行业报告称,2015年一季度,10家主要跨国药企的销售额平均增长11%,相比2014年全年的平均增长率低了1个百分点。其中,美国礼来公司在华销售仅增长6%,较2014年同期的21%有大幅度下降,葛兰素史克的销售则下滑了3%。
外资药企的专利药被称为“重磅炸弹”,在其专利到期后,丰厚利润面临骤降风险,这被称为“专利悬崖”。
“有数据显示,从2012年到2016年全球有多达631个专利药到期。全球最畅销的前20个处方药中有18个将要专利到期,这18个处方药每年全球销售额为1420亿美元。”一位外资药企负责人对财新记者表示。
2012年3月,阿斯利康的第二畅销药物——治疗精神分裂症的Seroquel,失去美国的专利保护,同时第三畅销药治疗溃疡的Nexium也在2014年失去专利。上述两种畅销药的销售额分别为56亿美元和45亿美元。同样面临“专利悬崖”的还有默沙东重磅药物Nasonex,其在2012年销售12.68亿美元,2014年1月专利到期。诺华的SandostatinLAR与Exforge/ExforgeHCT两个系列产品,2012年全球销售额共计超过28.64亿美元,2014年上半年专利到期。
失去专利保护,意味着企业不得不面临仿制药的巨大冲击。“2014年堪称‘专利悬崖’最集中的年份。”一位被外资药企裁员的销售人员对财新记者表示。
但另一位外资药企高管人员认为,“专利悬崖”现象在中国表现并不明显。“中国是特例,其他国家保住四分之一销量就不错了,主要是中国仿制药质量不行,与原研药的差距很大,仿制药上市对中国原研药冲击并不大。”
新药审批难还导致外资药企在中国市场常常力不从心。“外资药品进入中国,一般新药注册需要五到八年,招标、进入国家和各省市医保需要两年,再进入医院需要一到两年,战线很长。”上述外资药企高管人员表示。
卓永清分析说,“对研发制药企业而言,新药审批的滞后导致其在中国的分支研发机构往往难以参加全球同步开发。这不仅限制了这些研发中心在中国的发展和企业的持续投入,也使得中国医生部分丧失了参与国际多中心临床试验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