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茜
■评论眼:生物制药企业是一个无论是在创业初期还是成长阶段都需要大量资本支持的产业,资金荒是广州生物医药产业最难迈过的一大坎。随着广州的不断发展,投资项目日益增多,传统的政府资金处于“僧多粥少”的尴尬境地。
为了鼓励社会资金进入生物医药产业,加速其发展,广州有关部门应制定生物医药产业政策,采取专项资金资助、信用担保及税收优惠等措施,支持生物医药产业的发展;同时加快建立基于市场运作的多元化风险投资体系,鼓励风险资本投入生物医药产业。■
广州生物医药健康的产业基础和市场基础都是不错。在近日召开的全球生物医药健康产业发展圆桌会议上,广州市提出,到2025年,广州的生物医药健康产业有望实现万亿规模,成为广州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大支柱产业。
然而生物医药产业却有着它的特殊性,高投入、高风险、高收益是生物医药产业的特征,不仅研发周期长,而且在初创的5年内,处于种子期,面临着极大的风险,又被称为“死亡之谷”。产业初创期的企业面临着巨大的资金困难,资本市场出于规避风险的考虑,对其关注甚少。
虽然广州生物制药近年来发展迅速,但生物制药企业起步较晚、规模较小、创新能力不高的问题仍然突出。而生物制药企业是一个无论是在创业初期还是维持其成长的阶段都需要大量资本支持的产业,对资本的大量需求决定了生物制药企业在不同的发展阶段需要有不同形式的融资手段来满足其资金需求。
不久前,笔者深入调查了广州生物医药产业,发现在近十年的生物技术产业化进程中,政府基金充当了创业投资的角色。在政府的鼎力支持下,广州动用各种资源向生物医药企业“输血”,它们通过内生机制慢慢实现了自身的“造血”功能,从而渡过了“死亡之谷”。然而这些企业也仅仅是生物医药20家骨干企业。大量的企业依然嗷嗷待哺。因此风险投资太少,这是企业非常苦恼和难以解决的问题,也是广州这个产业大多数企业做不大的原因。所以资金荒是广州生物医药产业最难迈过的一大坎。
随着广州的不断发展,投资项目日益增多,传统的政府资金处于“僧多粥少”的尴尬境地,而且这方面资金在生物医药行业的主要流向是基础研究和重点项目建设,对于绝大多数生物医药企业而言只能“望梅而不止渴”,即使有幸分得一杯羹,也只能解一时之渴,难以支撑长久发展。同时,虽然目前很多生物医药企业也从银行贷款,但随着企业的不断成长,银行贷款这种相对较小的资金已远远不能满足需要,且目前国内银行十分注意资金的安全性,由于生物医药产业的高风险性和行业中众多企业的不良运行状况,贷款难度日益加大。
因此在圆桌会议上,有专家建议“生物制药企业应以企业家为核心,筹集资金,开发新药,产品投放市场取得利润和市场占有率后,再改进组织结构,提高运营效率,然后上市融资或引进战略投资者,资金再用于开发其他新药,进而实现企业的滚动发展。”
因此该产业融资渠道必须以直接融资为主,其根本原因在于这一产业进程的长周期、高风险、高投入和高回报。
美国等发达国家在生物技术产业上的筹资模式明显带有股权融资的特色,有完善和成熟的多层次资本市场,能够为中国的生物科技进步和生物产业的发展提供现实有效的融资渠道,从而助推当代生物经济加速发展。
为了鼓励社会资金进入生物医药产业,加速其发展,广州有关部门应制定生物医药产业政策,采取专项资金资助、信用担保及税收优惠等措施,支持生物医药产业的发展;同时加快建立基于市场运作的多元化风险投资体系,鼓励风险资本投入生物医药产业。
对新药研究开发资金投入不足,使得众多科研成果仅限于实验室阶段,要实现产业化很难。这是广州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第二道坎。
我国仿制药比例一直居高不下,大多数药企都拥挤在价值链最下游的生产销售环节,奇缺上游的试验能力和基础研究。这一系列的情况,致使我国生物医药产业的创新能力不足。
当然,新药开发是一种创新,除了资金外,创新是一个全产业链,要从技术转化成产业再转化成市场。开发新药是非常漫长的,需要非常多的人才。从资源利用方面来讲,由于广州大专院校、科研院所隶属于不同的部门,他们作为最重要的医药研发群体,往往会忽视研究成果与市场之间的转化。另外,制药企业、行政管理部门、研发单位及医疗机构,由于其内部体制的原因,科研院所、企业和医疗机构三者之间存在着巨大的信息障碍,研发与需求脱节,难以产生整体效应。因此广州需要建立特殊的鼓励合作机制,鼓励企业将创新转化为成果。
另外,新药研发需要巨大的投资和很长的时间,因此市场准入是非常重要的,这也是一道很难迈过的坎。
圆桌会议上,有专家提出希望政府能够加速注册的审批流程,希望尽快在中国开展临床试验流程,让创新的医药企业和研发机构参与其中。当然我们也知道新药审批是属于国家医药管理部门,但广东作为改革开放试验区可以先行先试。而广州开发区已获批成为国家生物材料检验检疫监督管理改革试点园区,配套出台6条便利政策措施,这对于发展生物制药来说是一个不错的消息。作者为南方日报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