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 正文

为何亚洲的医疗“独角兽”公司没有美国多?

2016-12-21 10:37:42 来源:健康点

近日,马来西亚一家移动医疗公司Bookdoc的创始人Chevy Beh在《福布斯》上撰文认为,支付模式的不同或是东西方医疗创新发展结果的最大不同。

如今公司进行价值创造的速度已经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地步,这些已经达到独角兽(10亿美元估值的新兴公司)级别的公司,往往会在更短的时间里出现。

比如优步(Uber)公司,其估值将近700亿美元,甚至比一些传统公司的代表——如通用汽车公司和福特公司——合在一起都更值钱。而旅行房屋租赁社区—空中食宿(Airbnb)的估值则为300亿美元,其成立不到10年,甚至没有拥有任何直属的酒店资产,但公司的价值却高于已经已经建立超过百年的连锁酒店,比如凯悦酒店和希尔顿酒店。

如今这样的“独角兽”公司在全球有150多个,那么有多少出自亚洲呢?尤其是有多少医疗服务领域的“独角兽”公司呢?个数依然少的可怜。Chevy Beh这里举了两个例子都来自中国:平安好医生和挂号网(现名微医集团)。为何相比电子商务、食品及时尚行业而言,亚洲区域缺少这样的“独角兽”公司呢?特别是当医疗行业是人们永远不会无视和错过的行业时?

让我们来看看大数据,美国每年的医疗支出在不断增加,大约占到了GDP的17.8%,仅2015年就花费了32万亿美元,而大多数亚洲国家每年仅花费数十亿美元。为何在亚洲没有医疗技术公司踏浪而前呢?

在作者看来,答案在于谁为医疗服务来买单?对于美国和欧洲等发达国家地区而言,其有着国家保险,以及强大的企业与私人保险普及率,这与发展中国家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在发展中国家中,公共医疗支出肩负起了大部分的支出,政府的支出占到了全民医疗总支出的50%至90%,剩下的才由个人自付及私人保险支付。而私人保险通常甚至不足10%或者稍高,因此在发展中国家中,无论医疗技术多么的“性感迷人”,对于新兴公司快速扩张而言也并非易事,除非同政府部门在突破性技术上进行合作,而这些突破性的技术可以提高效率还能够降低成本,但这似乎并不简单,因为效率收益通常也会伴随相应成本的增加。

你可能听过一些新兴的技术公司在亚洲提供一些家庭护理或药品配送服务,这些创新是伟大的,而且其能够为人们提供很多便利,但让我们回归到最基本的问题,谁应当是付费的用户?如果目标客户群体仅仅局限于外籍人士、公司高管以及那些关心隐私问题的人群的话,那么眼下真正潜在的市场或许还相当小。

找到合适的“买单人”,这个难题对于“独角兽”公司在医疗保健支出不断增长的亚洲区域的出现以及扩张非常关键。(闵骞)

hr@yaochenwd.com.cn
010-594447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