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 正文

2017药企1600亿并购背后

2017-12-18 09:58:59 来源:E药经理人

· 经过了几年的狂欢,并购市场开始呈现两极分化的趋势,数量上热度不褪表明行业大整合仍在持续进行,资本对优质标的的渴求却越来越强烈,于是并购金额不断被刷新,国内企业越来越热衷出海扫货。

以2016年10月1日~2017年9月30日为周期,一年时间发生的并购案例共725起,涉及金额1617.18亿元。其中,大部分并购案集中在亿元以下,超过10亿元的并购案例有27起。相比去年同期,案例总数增加77.7%,总金额增加了2.8%。

资料

这一方面是由于前几年的高强度并购使剩余优质并购标的减少、估值升高,另一方面也与以“借壳上市”为目的的并购遇阻的政策大背景不无关系。2016年9月9日,中国证监会“史上最严”重组规定正式出台,细化关于上市公司“控制权变更”的认定标准、取消重组上市的配套融资、延长新入股东股份锁定期、严管中介机构。当年A股便有超过100家上市公司重组黯然收场,并购案例明显减少,且这一趋势持续至今。数据显示,仅2017年前12个交易日里,就有35家上市公司发布重组终止公告,日均3家折戟。

IPO提速也推动满足条件的并购标的抛弃以重组登陆资本市场的方式,转投IPO。截至2017年10月20日,生物医药分类下有40支新股成功IPO,创历年之最,总体首发募集金额也达到了历年最高值—170亿元。而2016年IPO数量仅为15例,金额为117.3亿元。受益于基因检测、创新药等热门概念,资本市场对新上市的生物医药股相当认可,7月中旬上市的华大基因至今市值涨幅已达1081.46%,主攻人用疫苗研发的康泰生物静态市盈率达到了247.03倍。此外,截至10月19日,还有30支医药生物类公司正排队IPO,包括药明康德、迈瑞生物等。

从已经发生的交易案例来看,资产重组、行业整合、竞争力突围仍然是并购重组发生的基础逻辑。在此基础上,经过了几年的狂欢,并购市场开始呈现两极分化的趋势,数量上热度不褪表明行业大整合仍在持续进行,但资本对优质标的的渴求却越来越强烈,于是并购金额不断被刷新,国内企业也越来越热衷出海扫货。此外,政策变化带来的医药各子行业冷热不均也是今年呈现出的明显变化。

1

混改大局

2017年3月,云南白药大股东白药控股拟收购云南白药58.48%股权,以395.71亿元的交易金额成为一季度全行业境内宣布的最大一笔并购交易案例。

此次收购的触发因素是自多年前便开始的云南白药混改。2016年底,新华都创始人陈发树通过新华都增资取得白药控股50%的股权,入主其执着已久的云南白药。后来,江苏鱼跃进入,持有云南白药10%的股权,至2017年6月28日,白药控股完成对云南白药的增资,云南省国资委、新华都各持有白药控股45%的股权,江苏鱼跃持有剩余10%的股权,白药控股持有云南白药41.52%股份的局面已经形成。陈发树以22.93%的股份成为这家市值超千亿医药企业的实际第一大股东。

而这一案例给业内人士最大的触动在于资本对医药行业存量资产的肯定。陈发树曾表示,大健康产业是“值得千秋万代去做的事业”。这次史无前例的混改背后,实际上是云南白药对标市值3600亿美元的跨国医疗消费巨头美国强生的开始。众信基金合伙人徐晓阳在接受E药经理人采访时分析,医药行业类似云南白药这样的存量资产还有不少,如此大规模的投资必将对这些资产产生激励作用,未来机会将继续涌现。

类似的案例还有5月12日国药股份宣布已整合国药控股旗下北京华鸿、北京天星普信、康辰生物、国药控股北京4家全资或控股子公司,涉及金额61.44亿元,成为医药行业今年第二大集团公司内部整合案例。据悉,本轮重组涉及企业均为医药、器械流通相关公司。2017年,全国各地两票制政策相继出台,医药流通企业面临大整合,对于长期并购,但整合相对不足、内部资源协同不达预期的国药集团而言,通过资产业务重组推动混改,也是适应竞争新格局的当务之急。

内部重组、横向整合、多元化延伸,资本市场并购的打法多样,其中不变的逻辑就是抢占市场、塑造核心竞争力。7月,美年大健康以26.29亿元购买慈铭体检剩余72.22%的股权,后者成为美年大健康的全资子公司。原本民营体检领域美年大健康、慈铭体检、爱康国宾三足鼎立的局面将变成两雄争霸,而前两者的差异化发展也必在体检领域以压迫式的态势抢夺市场。

除了做加法增强实力,企业还通过资产腾挪实现核心业务聚焦以及品牌打造。如7月18日,丽珠集团公告45亿转让旧厂房改造项目,将所持珠海维星实业有限公司100%股权转让给珠海横琴维创财富投资有限公司,从而更加聚焦生物制药主业。2017年12月,中国生物技术股份有限公司通过资产转让的方式将旗下血制品相关资产转入天坛生物也是今年的一个经典案例,通过33.6亿元的交易,天坛生物成为国内规模最大的血制品企业,中国生物也得以成功消除同业竞争问题。

2

海外扫货

按资金规模梳理2017年国内医药行业并购案例会发现,金额前10名中有5个案例均为中国企业出海并购。这呈现出一个趋势,即创新已经成为国内的产业主旋律,但国内医药企业研发能力尚存在较大提升空间,研发周期漫长、失败风险高,而抢滩创新风口唯快不破,出海斩获更强的技术和创新产品无疑是事半功倍的选择。

与2016年多数出海并购案例将目光放在印度等新兴市场不同的是,2017年出海并购的主战场是欧美发达市场。纵观这些案例,舞台的主角通常靠并购起家、深谙标的选择标准并能在最快的时间内完成后续资源整合。金额巨大和屡破纪录是今年出海并购另一个突出特点,如复星医药收购印度药企Gland Pharma刷新了中国药企出海并购最大金额记录,三胞集团收购美国抗癌新药公司是国内企业第一次全资收购美国原创新药企业。

2017年6月,三胞集团以54亿元收购加拿大生物医药企业Valeant旗下美国生物医药公司Dendreon,后者拥有美国首个被FDA批准上市的前列腺癌自体免疫细胞疗法。此次收购也完善了三胞集团近年来发力精准医疗的布局,使后者的脐带血业务得到实际应用。

创建于1988年、从生产一次性注射器的乡镇企业起步的威高集团在2017年下半年斥资56亿元收购美国爱琅公司,后者是肿瘤介入及血管介入手术类医疗器械的全球制造商和经销商。通过并购,威高集团可以借助自身医院及分销商网络,将爱琅的业务拓展至中国二、三线城市,同时爱琅对美国医疗产品审批流程的深入了解也使其成为威高集团布局全球业务的核心平台。

类似的案例还有长江产业基金联合汉德资本和人福医药收购美国医药细分行业龙头RiteDose公司,引进BFS(吹瓶-灌装-封口)技术在湖北落地。以及年销售额10.4亿元的楚天药业用11亿元收购德国老牌医药装备行业Romaco集团都表明,去国外收购优质资产,已经成为国内医疗器械企业技术突围、敲开海外市场大门的重要途径。

与国内并购相比,出海并购是一项更复杂的系统工程,深谙并购投资之道的复星显然做足了准备。复星医药斥资72亿元人民币收购印度药企Gland Pharma74%的股权,除了将其注射剂核心产品纳入麾下以嫁接完善自身的产品线,并利用印度仿制药市场扩大业务规模之外,另一个考量便是最终通过其进入欧美、日本等发达国家市场,因为Gland Pharma的产品早已远销欧美市场,拥有注册申报和销售能力。

不过,这一中国药企最大金额出海并购案并非一帆风顺。从2016年7月与Gland Pharma股东签订协议至2017年10月完成交割共历时1年多,其间二度延期,中印政治局势的紧张为其带来很大的不确定性。基于此,复星医药将原计划收购86.08%股权下调至75%以下以规避印度官方不获准风险,同时这一比例意味着复星医药无法掌控Gland Pharma的绝对控制权,印度方股东必须参与进来,不过这也减少了复星医药在印度这一陌生市场磨合的不确定性。

3

机会涌动

从细分领域看,中药材及中成药领域以546.78亿元并购规模在所有细分领域排名第一。第二名是生物技术领域,其无论是金额和数量都超过化学制药领域。互联网医疗(包括医药电商)在并购金额上最小。

资料

中药材和中成药领域爆发的并购潮离不开2016年8月《中医药发展“十三五”规划》的发布,其中明确鼓励发展中医药产业。另外,在今年限辅助用药、二级以下医疗机构不得使用等政策大背景下,一大批以中药注射剂为业绩支撑点的企业面临发展困境。2017年,多家中药企业均开始向中药饮片领域转型,这是他们的突围之道。

中国中药饮片企业数目多、行业集中度低,年销售额不足亿元的企业占据了70%的市场,亟待生产质量较高的大企业进行兼并整合。同时,中药材种植基地仍没有摆脱小、散、乱的局面,此时出手上游优质中药材种植和贸易领域的整合显然对把握战略地位至关重要,这也不难理解中药材和中成药并购潮的爆发。

生物技术领域虽没有并购大案出炉,但187例并购案的数量本身就说明其在资本市场的热度。对于曾靠单一产品内生增长起来的创新药企业而言,布局一系列研发管线的同时,运用资本力量进行外延伸展已是常见的打法。如贝达药业完成收购卡吉南100%的股权,后者从事小分子靶向新药CM082的研发。创新生物药无论是监管方向还是未来市场都逐渐明朗,这激发企业出手临床早期项目,如绿叶制药4.5亿元收购山东博安生物技术有限公司研发中的两个单克隆抗体产品,二者均处于临床早期阶段。

对于研发外包(CRO)行业,今年最引人注目的案例便是在同一时间,药明康德关联公司药明生物在港交所上市,而上海睿智化学研究有限公司被量子高科以23.8亿元收购100%的股权。今年5月,药明康德宣布收购上海辉源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后者提供一系列临床前药物研发服务,助力药明康德完善一体化研发服务平台。这其实也反映了我国CRO行业未来的整合趋势:数目最多、但大多数仅能提供注册申报等低技术密集型工作的中小型CRO最终将被并购;成立较早、已经建立起一套成熟深入的药物研发服务流程的大型CRO将运用资本的力量使业务更加集中和扩大。

药店并购是2017年另一个抢眼的舞台,区域主流连锁加入战团,掀起新一轮大规模并购。一心堂通过发行股票的方式募资15.2亿元,并以不超过6577万元购买成都同乐康桥大药房的39家门店资产及其存货,以此在四川市场跑马圈地。处方外流、分级诊疗等政策也促使医药工业通过药店并购掌控零售终端,如深圳海王集团出资6亿元与山东康诺盛世达成战略合作,广药白云山以8亿元购买一心堂6.925%的股权,用来实现自身发展“大零售”的战略布局。

并购市场风起云涌,产业资本也在与时俱进。根据徐晓阳的观察,投资机构本身也在转型,不再满足于做GP,而是通过投资企业参与并购,进而成为并购标的的股东,参与到公司的控股和运行中。而企业拿出一部分钱与资本对接,开辟专门的部门去寻找与自身相匹配的并购标的也越来越常见。这本身即说明了并购在资本市场的魅力:完成自身转型的同时,借助资本力量外延。但标的选择、战略眼光、整合能力等考验的就是并购操盘手的硬实力。(作者: 杨昕媛)

hr@yaochenwd.com.cn
010-594447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