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 正文

环保督查"回头看"药企成典型上黑榜 大批原料药企生死抉择

2018-06-05 10:43:54 来源:E药经理人

作者: 老默

事关中国数千家制药企业生死问题的环保风暴再起!

5月25日,新组建的生态环境部在官方网站表示,中央环境保护督察组将于近期陆续进驻河北、内蒙古、黑龙江、江苏、江西、河南、广东、广西、云南、宁夏等10省(区),对第一轮中央环境保护督查整改情况开展“回头看”,目的已经明确,即紧盯督查整改不力问题,并且三个“绝不允许“掷地有声:

“绝不允许说一套、做一套;绝不允许得过且过、敷衍应对;绝不允许有令不行、有禁不止。”

很快,宁夏的泰瑞制药就在“回头看”中被揪出来现了原形。作为宁夏制药企业中的纳税大户,泰瑞制药此前就因“凌晨1至3点排放恶臭气味”等恶臭扰民问题被在2017年第一季度全国12369环保举报办理情况中公示,并且被宁夏回族自治区环保厅在2017年要求停产整治。

然而在6月1日中央第二环境保护督察组接到群众举报对其进行再次检查中,其被发现仍有诸多环保问题存在,该企业声称对菌渣出口所做的密闭处理,实际上只是一个简易铁皮房间,根本无法起到密闭作用,导致恶臭强烈,严重影响周边民众正常生活。此前还被发现其环保处理设施运行记录前后矛盾,自备电厂二氧化硫瞬间超标、氮氧化物超标以及粉尘监控不正常等诸多问题。被督察组认定为“表明整改、假装整改”。

这只是一个开始。生态环境部官网信息显示,为落实此次中央环境保护督查“回头看”行动,已组建6个中央环境保护督查组,进驻时间约为一个月被抽查的每个省份统筹安排1个环境保护专项督查,采取统一实施督查、统一报告反馈、分开移交移送等方式,进一步“强化震慑、压实责任、倒逼落实”,从而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

而制药企业一直以来就因为在药品生产过程中“三废”排放量大、污染浓度高且构成成分复杂,尤其是发酵类、化学合成类制药企业,其超标排放、偷排漏排、非法转移偷排废水、违反危险废物管理规定等行为更是高发,成为了环境保护督查的重中之重。

此次中央环境保护督查“往前看”,态度已经很明确:对于存在污染问题的制药企业,要么彻底整改,要么淘汰出局。除此之外,没有其他可能。

1.别把禁止“一刀切”看成机会

对于制药企业来说,相较于此前的严厉整顿,新一轮环保督查风暴之中唯一会出现的不同,可能就是不会再有许多制药企业在短时间内因环保问题而停工停产。

原因在于,同此前中央环境保护督察组在各地检查环保工作时的雷厉风行之势不同,此次“回头看”生态环境部已命令禁止环保“一刀切”的行为,其目的在于防止一些地方在督察进驻期间不分青红皂白地实施集中停工停业停产的行为。为此生态环境部专门制定并公布了《禁止环保“一刀切”工作意见》,其态度可见一斑。

但如果谁因为这一规定而掉以轻心,恐怕就想得太过简单了。首先,禁止的是各地方因环保督查而“一律关停”、“先停再说”的敷衍应对做法,真正被检查出有环保问题需要整改的,该有的措施仍然会照做不误,在这一点上不会有一丝侥幸。生态环境部的表态已经写得非常明确:

对于具有合法手续且符合环境保护要求的,不得采取集中停工停产停业的整治措施;对于具有合法手续,但没有达到环境保护要求的,应当根据具体问题采取针对性整改措施;对于没有合法手续,且达不到环境保护要求的,应当依法严肃整治,特别是“散乱污”企业,需要停产整治的,坚决停产整治。

而另外一方面,受限于环保压力之下的制药企业搬迁潮,已经开始出现。由于每个行政区所要求的环境容量、重点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指标等要求都不尽相同,因此药企将生产基地从对环保质量要求高的地区转移到要求相对较低的地区,已经是一种常态,例如东南沿海的诸多药企在前些年纷纷将在内蒙古、新疆等地建设生产基地,其原因也出于此。

而除了主动搬迁,更多情况实际上是强制搬迁。最为典型的是石家庄,早在2014年,石家庄市委市政府就印发通知,要求在2017年年底前完成石家庄市区19家工业企业搬迁改造,其中包括华北制药等多家公司。

同样的情况还发生在北京。2018年1月1日《焦点访谈》报道,受环境、土地等因素制约,化学原料药制造企业要全部退出北京。据悉,截至2017年11月,北京共疏解一般制造业651家,整治散乱污企业6194家,其中不少企业为化学原料药企业。

2.超70%原料药企将离场

从当前的政策态势来看,让制药企业感到头痛的,一是持续紧张的高压环保督查态势。这一点,从近期中央环境保护督察组“回头看”的架势就可以看得出来。第二点就是环保税的开征。

2018年4月1日,新《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税法》实施后的首个征税期正式到来。而环保税开征之后,受到最大影响的就是大气和水污染物排放企业。根据《重点排污单位名录管理规定(试行)》,原料药制造和制药分别被纳入了水环境重点排污单位名录和大气环境重点排污单位名录。

此前据业内人士分析,环保税法实施后,每年的征税规模可达500亿元,而高昂的环保设备投入成本,以及必须履行的环保税缴纳义务,则成为了诸多中小型制药企业的两大难关。不整治,就注定要因为环保问题而被限产甚至停产,而投入资金整治,动辄上千万的资金又是这些中小型企业所难以承担的,其被淘汰或是被大公司整合是一个必然。

以原料药企业为例,根据公开数据显示,中国原料药企业,小型企业占比为77.04%,但收入却仅占40%。而大型企业以4.17%的数量规模,却占整个原料药总收入的33%。那么可以预期的是,因为环保压力而出现的行业整合之下,最先出具的,一定是占比超过70%的小型企业。

哪些企业能够继续生存?自然是有足够资本力量在环保方面进行投入的制药企业。而近年来,为了攻克环保这一难题,国内不少制药企业确实在投入真金白银。

例如科伦。2018年3月,科伦伊犁川宁生物技术有限公司万吨抗生素中间体建设项目升级改造工程顺利通过环境保护验收竣工,这也成为了科伦在2018年开局中最为重要的一件事。这意味着,抗生素、原料药生产企业最为困扰的环保因素,在科伦这里已经得到解决。而在如今环保高压政策持续推进的大环境下,谁率先解决了环保问题,谁就赢得了市场的先机。

在环保问题上,科伦曾是典型的深受影响的企业。此前川宁项目受环保督查,便直接影响了其业界表现。此前近两年时间,科伦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扣除非经常性损益的净利润均呈下滑,2017年扣非净利润为1.39亿元,同比下降为74.09%。

但随着在环保方面的重金投入,环保问题俨然已经成为了科伦在抗生素领域的新竞争力。到目前为止,科伦药业在环保方面的投入已经超过了20多亿,而川宁项目通过环保验收,其产能释放也直接带来了科伦2018年第一季度的爆发增长。

总而言之,当下的环保高压态势之下,制药企业的局面已经非常明确:行业集中度是注定要提升的。小型企业逐渐立场,或是被市场淘汰,或是被大企业兼并整合;但大企业想要生存下去,也必须做出实实在在的投入。尤其是在“回头看”的压力之下,摆样子、做秀式的整治已经无法再“忽悠”下去,要么升级,要么淘汰,这是当下中国制药企业必须做出的选择。

原标题:“环保督查"回头看"药企成典型上黑榜!大批原料药企生死抉择,70%将淘汰出局……”

hr@yaochenwd.com.cn
010-594447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