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半医生拿回扣”是否断章取义不重要
“54%的医生表示曾有过接受药品回扣的行为,还有39%的人说曾接受医药公司的会议资助。”11月2日,在第二届中美健康峰会上,中华医学会党委书记饶克勤以此来证明中国医疗行业职业道德建设的必要性。随后,饶克勤又辟谣说,这不过是引用了一个调查结果,但被很多媒体错误解读、断章取义。(综合近日《中国青年报》、中国广播网)“54%医生拿回扣”是引用的,不是我说的——— 饶克勤的这番辟谣,前后矛盾。不管是引用还是“自说”,既然在一场重要的会议上讲出来,起码也证明自己的一种观点认同。若想解释这话与自己毫不相干,这关系恐怕很难撇清。
看看饶克勤的身份,不难理解他急吼吼澄清的缘由。他是中华医学会党委书记,如此自曝“家丑”,不仅会招致业内人士的抱怨和谴责,也会招惹相关领导的不满甚至盛怒。所以,饶克勤反击媒体“断章取义”自有他的“苦衷”。
不过,饶克勤的辟谣效果注定式微。原因在于,“过半医生拿回扣”,吻合了公众以往的“主观判断”,也印证了过去媒体一再曝光医生拿回扣现象绝非空穴来风。
医生这个群体的主流是好的,这是要首先肯定的。然而,有一个事实不能否认,时下,一种药品从出厂,到医药公司、药品代表、医院,再到医生卖给病人,这是一个完整的利益链条,药价层层加码,有些人从中得利,最后全转嫁给病人承担。这是医疗领域的潜规则,也是行业内的一种“生态”,即便个别医生医德再高尚,也难免不被裹挟进去。否则,他就会成为一种社会“另类”备受排挤,甚至无法生存。如,肖启伟曾是四川医疗界“揭黑医生”,却被同行视为想“搞垮医院的坏人”,人人都去整他,最后被迫远走山东打工。
个别药品层层“被回扣”后,利润超1300%甚至2000%,像这类的药品,恐怕不是个例。所以,像这类有高额回扣的药品,一旦成功打进一家或N家医院,开此药的某些医生会被“礼遇”,难以“独善其身”,无法成为药品“回扣”的局外人——— 无论涉事的医生是主动,还是被动。
饶克勤呼吁,医生是一个特殊的职业,需要得到社会的尊重。此话不假,医生不容抹黑和妖魔化,但也不能因之讳疾忌医,对医疗领域的有些诟病视而不见。“过半医生拿回扣”,数字是否精确,是否是饶克勤说的,媒体是否“断章取义”,我认为争论与否,辟谣也罢,意义都不大,而且也都不重要。重要的是,时下,医生收回扣现象是不是比较严重。
无论是饶克勤还是媒体,能在不同的场合强调“54%医生拿回扣”,目标殊途同归,初衷都是为了加强医德医风建设,摒弃医生收回扣这种丑行,重塑职业形象。基于此,饶克勤与其辟谣,纠结于“54%医生拿回扣”是否被媒体断章取义,还不如与媒体一道,共同探究遏制医生收回扣的有效路径,为相关部门提供决策参考,避免百姓利益被吞噬,这岂不是一件善事?更何况,这也是一位学者应该担负的社会责任。(余樵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