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 正文

儿科看病难挂号赛春运 护士抱怨天天装怂时时装怂

2013-08-19 10:36:47 来源:中央电视台

《新闻1+1》2013年8月16日

——小儿科问题真是“难”

解说:

看病难到底有多难,北京儿童医院赛过春运的场面。

工作人员:

一个一个进啊,后面不要挤。

解说:

医生压力大,到底有多大,500多民医务人员,需要应对门诊265万。

护士:

您别嚷,咱有问题解决问题。

家长:

孩子耽误了你负责。

解说:

焦急、无助、愤怒的家长,忙碌、无奈、委屈的护士。

北京儿童医院急诊科护士:

天天装怂、时时装怂。人家大声我就小声,人家骂两句我就不言语。

解说:

两次蹲点,从北京儿童医院我们看到了什么?

《新闻1+1》今日关注小儿科问题真是“难”。

评论员 董倩:

晚上好,欢迎您收看正在直播的《新闻1+1》。

看个病像打仗,然后挂个号像春运,这句话描述的是儿童医院的情形。但是春运的紧张、拥挤和噪杂,人家是一年一次,而在儿童医院这种情形是天天如此。

都知道看病难,儿童看病更难,那么带着孩子来儿童医院看病的那些家长是一种什么状态?孩子是一种什么样的状态?那么给他们看病的这些医生,又是一种什么样的状态?那么现在正值暑期,是孩子们看病的一个高峰。本台记者就再次蹲点北京医院,我们先去那里看一下现场的情形。

解说:

难?到底有多难,去一下北京儿童医院的门外就会有最深切的感受。几块泡沫,一张防潮垫,一床薄毯,只要有一块空地,就会住满从外地赶来为孩子看病的家长。很多大人怕发生意外,即使睡熟了,依然把孩子紧紧搂在怀里。

酷热的盛夏一夜艰难过后,他们睁开眼的第一件事就是挂号。从早上6点医院挂号大厅开门,这里就迅速变成了一个战场。

北京儿童医院 保安:

一个一个进,后面不要挤。

解说:

然而对这些家长来说,最难受的不是打地铺、通宵排队、拼命奔跑,而是连续几天挂不上号。

记者:

您在这排队排了几天了?

排队挂号的家长:

排了两三天了,昨天早上4点多过来的。都没排上号,排到我这,就没有号了。

解说:

暑期又是北京儿童医院就诊的高峰,这里几乎天天上演着春运式的拥挤,在今天7月医院有18天的门诊量都超过了一万人次,和去年同期相比,门诊量又增加了近20%。但医院的医生还是去年的500多人,因此既使是加班加点,一刻不停,医生依然忙不过来。拥挤、失望,还有孩子的哭声,很容易让家长们的着急演变成愤怒。

家长:

你们这真是,耽误了你们负责啊?你那边使唤到这,这使唤到那。

护士:

咱先给孩子看看。

家长:

39度5,干什么的你们。

北京儿童医院急诊科护士 李姸:

您别嚷,咱有问题解决问题。

孩子奶奶:

孩子耽误了你负责。

北京儿童医院急诊科医生:

孩子发烧是吧?

患儿奶奶:

对,烧得高一下39度多。

患儿家属:

我上内科以后,他告诉我说让我再上外科再诊一下,我是上内科(还)是上外科。那一会我再去哪?现在她疼了,我疼我能夜里来吗?你先把她这疼给我解决解决好不好?你们协调一下,第一时间先给我看了。

北京儿童医院急诊科医生 王龙:

那您把孩子带过来。

北京儿童医院急诊科主任 高恒妙:

一二四家庭,一个孩子一对父母,上面还有四个老人,六双眼睛盯着一个孩子,生怕有什么问题万一耽误了,对这个家庭影响特别大,这种心情我们都能理解。

解说:

然而现实中的冲突却不是靠一方的理解就能化解,在北京儿童医院急诊科接诊的几乎都是病情严重的患儿。可以说是医院中最紧张最忙碌的科室,每天挂急诊的孩子超过了400人,但急诊室总共只有14位医生值班出诊,对他们来说除了累,最占精力的和最有压力的和是医生和患者家属的关系,职责、辱骂甚至是动手,几乎每天都在发生。

北京儿童医院急诊科护士 李姸:

天天装怂,时时装怂,人家大声我就小声,都是这样,人家骂两句我就不言语。

解说:

李妍告诉记者,有一次因为给一个孩子树液时,她扎了两次,就被孩子家长粗暴地拉出了树液室。

李姸:

你说现在人多精,输完液之后,那些人就跑过来,然后把我拽出来了,拽出来然后拽着我胳膊骂我,骂完之后踹我。

解说:

这一年医院给李姸颁发了最受委屈奖,但心里的伤痕却还需要这位年轻的护士自己去治疗。在北京儿童医院家长不容易,始终处于高强度工作中的医生也不容易,他们除了承载着压力和风险,还有一份沉甸甸的责任。

高恒妙:

(除了)身体上的这种压力、疲劳之外,更重的是他们的心理压力,特别大,很少有人愿意干儿科,儿科急诊就更没人愿意干。

评论员:

在儿童医院看病难,这种难应该说是各方面都感觉到难。首先我们来看是患儿难,因为他们这样的一个年龄,首先是说不清楚自己到底哪难受,他表达不清。再有一个患儿这样的一个年龄,因为他的免疫力并没有完全建立起来,病情变化会非常快,这是患儿难。

再看家长难,那么有了孩子的人都知道,孩子得了病是病在孩子身上,疼在家长身上。那么孩子得了病之后,家长身上的这种焦急、无奈到了医院之后挂不上号,这种非常疲惫甚至甚至恐惧,这种心情真是很难。

再来看医生也同样是难,我手里有一个数字,像儿童医院的医生,平均每天每人的接诊量至少43次。那么,刚才说了由于孩子表达不清楚到底是到底哪难受,因此就需要医生调动他所有的理论经验,还有临床经验,再诊断孩子到底怎么回事。大家都难,于是有分析说,其实造成儿童医院看病难的一个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因为儿童这个给儿童看病的医生少,少到一个什么地步?我们不妨来看一个数字。

这是2011年的,全国儿童医师是将近9.6万人,儿科床位20万张,那么我们来看每千名儿童是0.43名医师,0.93个床位,如果要提到千分之一的标准的话,儿科医师缺口是十几万人。这样的缺少,那么肯定看起病来自然就是难。那么一难的话,这种难不仅是表现在每天的这种身体上,其实对于医生来说更表现这种心理,刚才短片中也有医生和护士一直在说,装怂这两个字,这是北京的口语和土语,它表现的是一种人在巨大的压力和委屈之下,还要尽量保持一种平静和若无其事,实际上对于医生和护士来说,这真的是很难。

我们再来看一个数字,那么医院场所暴利伤医情况的调查,有将近40%的医务人员有过放弃从医的念头,或者准备改行。那么28.4%医务人员倾向于选择自我保护性的诊疗的方式。儿童看病难的问题,应该说不是今天出现的,这是一个很长时间一直存在的问题。在目前我们说它,就希望各方都能够去理解设身处地地为对方去着想一下。在2011年的时候本台记者曾经蹲点过儿童医院,几年的时间过去了再一次蹲点有什么改变吗?我们继续关注。

中国工程院院士 北京儿童医院特级专家 张金哲:

好容易挤进来了,半天排上队,我们充分理解了这个你才能够解决这个矛盾问题。

解说:

从91岁到94岁被称为镇院之宝的张金哲院士还在坚持察看病房,北京儿童医院资源紧缺的现实仍在延续。依旧一号难求,依旧拥挤嘈杂,资源没有改善门诊量还在增加。2011年220万,2012年265万,今年7月又比去年同期增加近20%。

急诊科能值班出诊的依旧是14位医生,他们分成五组,白班、小夜班、大夜班轮流,他们自嘲说,自己就像是五个串,串在一起一个也跑不了。

高恒妙:

受得了也得受,受不了也得受,没有办法。因为人员就紧缺到这种程度,如果有一个人不(上班),那就意味着另外一个人要多上班。

电话采访本台记者 张萍:

因为急诊号是不限号的,尤其是2013年全北京市所有发生危急状况患儿转院都是要由北京市儿童医院来承担的。

子硕妈妈:

没有阿姨的小被子俺们被冻了是吧?是不是,睡着了吧?睡着了吧,说给阿姨。

子硕:

睡着了。

解说:

3岁的患儿没有御寒的被子,就睡在医院冰冷的走廊里过夜,这是记者在2011年拍到的一幕,白血病患儿马子硕到北京儿童医院,为了挂号子硕的爸爸、妈妈、伯父、堂哥四个人一整夜轮流排队,争夺大厅每天放出的血液科26个号,他们还被票贩子赶走过一次。两年过多过去了,北京儿童医院的挂号男还有票贩子问题有没有缓解呢?

  • 分享到:
  • 推荐到豆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