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建设医院文化的过程中,首先要清楚我们所建设的这种文化的核心是什么。
医疗卫生服务是一项责任重大而崇高的事业,因为它面对的是人最宝贵的健康,面对的是属于每个人只有一次的生命。广泛流传于世界医学界的特鲁多医生的墓志铭:“有时是治愈,常常是帮助,总是安慰”,概括了医生一生所能做到的一切。我们从这段名言中可以领悟到,面对为疾病所苦的病人,医者不可缺少仁心仁术,不可缺少人文情怀。前卫生部部长陈竺曾在一次面对医务人员的讲话中动情地说: “医学人文精神是医学的灵魂,是人的生命自诞生之时触及的第一文化形态,是人在生命过程中最软弱、最痛苦之时最需要输送的精神景象。”
人文精神是什么?人文精神是人对自身关切的一种自觉意识,它表现为对人的尊严、价值和意义的关注和追求。对于医务工作者来说,拥有人文精神最重要的体现是对病人的关爱和尊重。正如一位医学前辈所说,医生的职业,用她非凡的仁慈区别于其他职业。
“科学家也许更多地付诸于理智,艺术家也许更多地倾注于感情,而医生则必须集冷静的理智与热烈的感情于一身。”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上海交通大学瑞金医院王振义教授曾获得国际肿瘤学界的最高奖--凯特林奖。国际同行们给予他的评价是:在癌症研究史上,第一次发现使用自然物质而非有毒的化学物质,将人体内的癌细胞改造成正常细胞。
这一突破在医学世界里开创了全新的治疗思维和途径。在王振义教授的心中“医生是最能体现仁爱的一个职业”,他永远忘不了在攻克白血病的最初阶段那些没能挽救过来病人,这些逝去的生命在王振义的心上留下了永远的隐痛,激励他在攻克白血病漫长征途上披荆斩棘、殚精竭虑。正是对白血病患者及其家属感同身受的情感,对深陷病痛之中的他们深深的爱,成为王振义教授60年医学生涯中矢志不移、奋斗不已的动力之源。
对于被病痛所折磨的患者,往往最担心的是别人在为患病的他付出更多的时候,“感觉到自己是个包袱”而得不到尊重;即使是得有一般性疾病到医院就医的患者,也十分渴望看到同情的目光,希望得到人们的的重视。可以说,在医生、护士面前的患者,没有一个人不希望得到别人的尊重,哪怕他对此没有能力加以表述。
北京协和医院名誉院长方圻是一位德高望重的医生,他的悲喜是和病人交织在一起的。他说,“我爱医学,我爱我的老师们,尤其是在协和教导我四十年的张孝骞先生,他给我留下了受用一辈子的座右铭:凡事要亲临病人,诊断要如履薄冰”。他要求自己在接诊时,要特别尊重那些普通百姓和农村患者,他时时告诫自己“他们才更需要你的帮助、你的解释”,时时在心里提醒自己注意态度。
在一篇采访题为“行医先行做人”的报道中,写到曾做过北大口腔医学院院长的余光岩对英国医院查房的描述:“无论医生的资历和年龄,推门的动作都是一样的轻。见到病人必定是主动伸出手,握住对方那双急需得到帮助的手,道一声问候。就这么一个平常动作,彼此的距离一下子就拉近了。接下来,医生开始询问病情、与病人交谈。只是交谈的方式与国内太不相同了。
医生毕恭毕敬地俯身屈膝,最终,膝盖贴在在床前的地毯上。这时,跪着的姿势和病人的目光刚好是平视的,说话的声音可以放得很轻。” 一向虚怀若谷,认为“不要把自己太当回事”的余光岩教授回忆自己第一次看到这样的场面,觉得脸红,心灵受到了震撼,“做医生几十年,一直是站立着和躺在床上的病人说话,却从来没有意识到如此的谈话方式该有多么糟糕”.医务工作者是服务病人的,一切要从病人的实际出发,要时时想着病人的需要,尊重他们的情感、尊重他们的人格。在这方面,我们的医学前辈和国外的许多同行已经做在了前边。
建设成功的医院文化,必定是要追寻实现这样一种氛围--始终将人文精神视为管理的核心,以关爱和尊重患者为一切工作的最高准则,以培养具有职业尊严、善良悲悯、躬身医学的医院职工,作为我们的终极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