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医生、两个医生、三个医生,越来越多医生加入进来,患者在公立医院之外的选择就越来越多。
近日,北京市卫计委在工作会议上表态,鼓励有条件的医生在社区开办私人诊所。从“允许”到“鼓励”,这项政策在近两年内多次被提出,且放行力度不断加大。但在实际生活中,这样的诊所却鲜有耳闻。面对记者采访,患者说:“政府真想办实事,不如多请大医院医生到社区医院坐诊”;医生说:“精力上完全不可能应付得过来”。医患双方似乎都不买账,难道社区开办私人诊所只是政府“剃头挑子一头热”?
说了多年的医生多点执业,终于在今年有了一个突破口,最近,人们讨论此话题的热度,不亚于对股市的热度。为什么?早年间,为挂一个专家号,谁没有过披星戴月去医院排队的经历?曾经在省内某知名医院看到一位大爷为求一号,穿着军大衣在挂号窗口前睡了两晚,当时还感慨,后来看到电视里,北京协和医院挂号窗口犹如春运售票窗口,我整个人都被深深震撼了。
虽说公立医院之外,大家也有不少民营医院、诊所可以选择,但虚假宣传、收费混乱、医生缺乏资质、医疗效果堪忧等等各种问题一直困扰着民营医疗机构,没有多少人愿意将自己的健康、性命交到这样的医疗机构手里。偶尔也有公立医院的医生私下接活,可当时基本属于“非法行医”。
国家也不是不想改变“看病又难又贵”的局面,于是我们渐渐看到“优质资源下沉”、“社区医疗网络”、“层级就诊模式”这些专业词汇。可大街上随便抓几个人问问,您去过您家所在社区的卫生所吗?得到的回答很可能是:都不知道在哪儿;没去过;去过,去打疫苗针……事实证明,社区诊室宽敞明亮、设备高大上,患者也不见得就买账,顶多也就是个注射室。真能吸引患者去社区医院看病的,那还得是大夫。如果真有一大批有能力、有精力、有意愿的大夫能走出医院,开办诊所或者到社区医院坐诊,那对老百姓可“真真儿是极好哒”!未来,咱有个头疼脑热,说不定出门下楼,拐个弯儿就能瞧上大夫啦。
多点执业,医生开办私人诊所,梦想照进现实,而现实总是冷酷的。曾经是协和医院急诊科医生的于莺在2013年就计划开办一家全科诊所,然而囿于选址、审批等环节进展缓慢,再加上市场环境不成熟,一年多时间没有丝毫进展。不过于莺没有放弃,她在等待时机,调整思路,去年5月改以合伙人身份,于莺加盟某民营医疗集团,成为“综合门诊中心CEO”,相当于过去的门诊部主任。
于莺的经历,或许会是将来医生“下海”的一种样本。4月20日,于莺的诊所开业了。4月21日,国内体检行业的第一家上市公司爱康集团宣布旗下爱康君安健疗国际与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胃肠肛门外科主任林锋、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客户服务部主任谢汝石等广东地区一些知名医疗专家建立战略合作,共同成立“私人医生工作室”。
无论是社区私人诊所,还是私人医生工作室,都是大家在对医生多点执业的探索。医生不用再偷偷摸摸地“走穴”了,他们可以光明正大地选择在其他医疗机构接诊病人,同时拿到额外的协议收入;患者选择看病的渠道也相应增多。最后,套用林锋在微博调侃的一句话:“走的人多了,就成了大路。”一个医生、两个医生、三个医生,越来越多医生加入进来,患者在公立医院之外的选择就越来越多。
李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