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组织”包容“他组织”
生命是地球上的物质,在各种条件下进化的结果,也是一个高度自组织化的机体,可以从周围环境吸收自身需要的东西,排出代谢之后不需要的东西。周围环境各种影响因素,会对有机生命体施加不同的影响,这些影响可以称为“他组织力量”。对生命有利的他组织力量,生命可以利用;不利的因素,要能够消除,才能维持生命的状态,或者保持旺盛的生命力。生命出现在地球上,而不是普遍地存在于其他星球,足以说明生命进化所需要的环境因素。
生命不断进化的历史事实,充分说明了“自组织”与“他组织”互相作用的重要性。
人体由于有丰富的精神世界和主观能动性,因此除了自然环境对人体有深刻影响之外,社会环境变化引起的喜怒哀乐,也是人体保持健康、治疗疾病的重要因素。儒家的经典《中庸》说:“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假如世界上所有的人,都能够喜怒哀乐“发而中节”,这个世界就是美好的,也是和谐的。相反,如果世界上许多人都喜怒哀乐,却不是“发而中节”,而是随意地释放,世界就是混乱的。《中庸》所说的“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使“自强不息”的万物,“并生而不相害”,这是一种高度智慧的体现。
中医深刻研究天地万物对人体的影响,提出了很多养生保健的理论和方法,这些方法虽然千差万别,但是最基本的特征就是使人体的自组织能力得到恢复,或者发挥到“最大化”。《黄帝内经》主张“病为本,工(医生)为标”,“治病求本”、“扶正祛邪”等学术主张,就是提醒人们注意处理好自组织与他组织的关系。
衷中纳西,是一个长远的奋斗目标
中医与西医是不同的学术体系,它们是否能够结合,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笔者认为,只要中医与西医的学术理念逐渐接近,互相接纳,互相补充,就可以逐渐走向结合。在有机结合之前,中西医学术的交流与合作、配合,也是非常有益的,不能以一时的得失论短长,不能把此前的工作状况当做评价标准。
著名科学家钱学森先生指出:“21世纪医学发展的方向是中医,在继承的基础上,结合现代科学技术,开创祖国医学的美好明天。”中医结合现代技术,是有机地纳入可利用的技术,是以中医自身为主体,吸收包括西医在内的所有可利用的知识,而不是放弃中医的基本理念、认识手段、评价标准。中医假如没有了基本理论,就会被西医当做零散经验吸收,被消化了;如果不坚持自己的认识手段,放弃四诊,就成了无法发现目标的“盲医学”;没有了自己的评价标准,中医就无法自立。
钱学森先生说:“医学的方向是中医现代化,而不存在其他什么途径,西医也要走到中医的道路上来。”中医的现代化,必须是以更高的科技手段,发展中医学术,在发展之中寻求中西医结合的方式、方法。
“西医走到中医的道路上来”,不是放弃西医自身的术语,学习中医的概念,而是在学术理念上逐渐与中医趋同。西医应该看到还原论的局限性,更加尊重人的自组织能力,接受中医的学术理念,比如“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认识到用中草药方剂治病的多元并存是合理的,而不把单一靶点诊治作为最高追求;容纳针灸、按摩、拔罐、穴贴、导引等治病方法,而不排斥为异端。
笔者认为,通学包容科学、生成包容构成、状态包容形态、多元包容单一、自组织包容他组织等理论,是中西医互相靠近,并逐渐结合的理论基础。(曹东义 河北省中医药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