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力资源 >> 正文

医保管理职责整合观察 医保归属路标该指向何方

2013-08-01 11:32:43 来源:健康报

□本报记者 孔令敏□

在医保管理权归属问题上,如何顺应医改和城镇化发展的大政方针,是各方争论的核心。倾向于人社部门的学者认为,公立医院改革之所以成为医改瓶颈,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卫生部门拒绝改。如果医保划归卫生部门,用“自己的钱”养“自己的儿子”,将更加没有了改革的动力。

支持卫生部门的学者则认为,医改是联动的,如果没有医保进行合理的支付改革措施做后盾,医改将难以推进。而医保支付改革的设计,显然卫生部门更为内行。

■分层就诊的指挥棒

引导患者基层首诊、双向转诊、分级就诊,进而解决大型公立医院人满为患的问题,已成为医改清晰的方向。然而,职工医保制度建立之后形成的自由就诊现状,与这一方向的冲突日益明显。为此,多地卫生部门在新农合的制度安排上进行了形式各异的探索。

安徽省2011年启动新农合单病种付费改革之初,就设计好了分级医疗的思路。安徽省卫生厅农合办主任夏北海介绍,农合办选出了164个临床路径病种,先请县级医院把自己能够治愈的病种选出来,再和医院一起商量这些单病种付费的定额报销比例,之后是市级医院,最后是省级医院。经过县市两级医院的筛选,剩下的基本都是疑难病种,进而分出了县、市、省3个层次的重大疾病,同一种疾病在不同等级医院治疗的补偿比例也高低有别。

这一制度的设计,重新定义了大病的概念。夏北海说,胆囊炎虽然是常见病,各级医院都能看,但在县级医院属于大病,费用定额为5000元,其中新农合基金支付3500元、病人只需自付1500元;在省级医院治疗,定额则为1.2万元,新农合只支付4400元,个人负担增至7600元;到省外医院就诊,只能按项目收费报销。

夏北海认为,设定不同级别医疗机构的“天花板”,目的就是引导分级就诊,既保障该到大医院看的病不耽误,又运用医保的经济杠杆,把常见病往下引,把疑难病往上拉。

2012年,江苏省常熟市卫生局主管的城乡居民医保,启动了门诊总额预付、住院按床日付费和按病种付费混合模式的支付方式改革。根据数据分析,改革后,镇村两级门诊人次占到了81%,市外就诊人次仅占3.1%。

常熟市合作医疗管理中心原主任吴荣霖说,别小看这3.1%的转外比例,这些患者使用的基金比例达到了8%~10%,这说明,转外比例提升1个百分点,就会影响基金将近3个百分点的消耗。相比之下,苏州市下辖的其他县市,除了常熟市外,新农合都交由人社部门管理,同期转外比例高达19.62%。

■撬动医改的支点

对于统管医保,卫生部门最主要的理由是,在医改统筹规划的职责日益集中归于卫生部门时,如果把“三医联动”中的医保分割出去,医改推进难度将加大。

支持人社部门统管医保的学者则试图将医保和医改加以区分。一位学者认为,现在的医疗卫生改革经常把医疗保险和医疗卫生混为一谈。医改最核心和最关键的问题是公立医院改革和医疗卫生体制改革,有关部门在这方面到目前可以说是基本没有破题。而把医疗保险的覆盖面和保障水平提高,当做医改的成绩来讲,多少有点勉强。

对此,一位医改主要决策者认为,“三医联动”是推进医改发展的关键决策。医改4年,基层医改之所以能够取得良好成效,离不开新农合的推动、支撑作用。当前,公立医院改革渐入深水区,取消以药补医后,医保是最为重要的补偿手段,它与各项改革政策的密切协调,直接关系到公立医院改革的成败。“医保就像一个支点,有了它,卫生部门才能把医改工作撬动起来。”

北京市卫生局副局长钟东波认为,卫生部门不掌握资金,很难按照设定的思路去推动医疗资源配置的调整。当前,老百姓不愿意选择基层首诊,如果医保制度赋予基层明显的经济优惠,就有可能推动医疗人才和病人逐步下沉。“基层的难点,表面是人才,实际上是一个综合改革的问题。”

为了引导分级就诊,卫生部门提出,力争将90%的病人留在县域内。一位新农合管理者认为,人社部门推行的总额控制,实际是在破坏分级诊疗的导向,而且没有任何迹象表明,这一部门试图改变现在随意就医的现状。

多位学者指出,医保是医改的“四梁八柱”之一。如果政策制定部门不支持医改的目标,不理解医改的设计思路和整体方向,医改怎么能深化?

■城镇化带来新需求

随着城镇化的进程,尽快提高教育、医疗、社保等公共服务水平,让农业转移人口进城落户后在子女教育、医疗卫生等方面与城镇居民享受同等待遇,成为重要工作。医改和城镇化如何协调推进成为一个现实课题。(下转第3版)(上接第1版)

作为人口流入地,常熟市卫生局副局长金志强认为,打通医保制度,实现统一管理,人社部门和卫生部门都可以做到。但卫生部门通过医疗资源配置,不仅可以更好地顺应城镇一体化,对于整个经济的发展都会起到促进作用。

金志强说,根据城镇化发展的步伐,统管城乡居民医保的卫生部门,可以依据人群聚集的新特点,设置与之配套的医疗机构,提供相应的医疗服务,使更多人受益于医保制度。

作为人口输出大省,安徽省每年有700万人出省打工。该省新农合正在推行的以二代身份证为识别证明的卫生信息网,在实现省内联网后,还将向省外延伸,与打工农民主要流向的长三角一带实现联网,将使流出人口能够公平享受基本医保待遇。

一位学者指出,异地即时结报,信息的真实性至关重要。然而,目前医保和医疗各有一套网络系统,分别记录了患者的就医信息,不利于杜绝骗保行为,也不利于分析医保经费支出是否合理。

■管办分开待实现

虽然对于医保管理权的归属存有各种观点,但各方有一个共识,那就是无论由谁管理,都必须在系统内部推行管办分开。也有学者建议,在经办上,应该引入商业保险机制,或者由卫生部门负责医保政策的制定和监督,由人社部门负责经办。

倾向于人社部门统管的学者指出,医保中心是各地人社部门下属的事业单位,和各地人社部门实际上也是“一家人”,由于缺乏有效竞争,医保基金经办效率低下、难以监管,参保人的利益得不到可靠的保障。

支持卫生部门统管的学者认为,要接管医保,卫生部门必须重塑卫生行政和医疗机构的关系,从办医院的角色转为医疗市场真正的监管者。同时,在医保基金运作的监督机制上,除了定期的费用公示外,还应引入第三方的基金审计和监管。

国家卫生计生委卫生发展研究中心副研究员宋大平认为,在公立医院改革中,对公立医院治理结构的改变,医院管理者去行政化的尝试,以及各地医管局的设立,尽管进展得颇为艰难,但都是卫生部门作出的积极探索。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学者说,基本医保职责体系可以分为3个部分:政策制定职能,主要包括筹资政策、支付政策和基金管理政策;经办职能,指经办机构按照有关政策,开展人员登记、个人权益记录、医保费用征缴、待遇支付等执行工作;监督职能,主要是行政部门按照有关政策,对经办机构和医疗机构执行医保政策行为进行监督管理。

在医保经办方面,学界普遍认为,人社部门更具机构、人员等方面的资源优势。这位学者说,应该由人社部门负责医保筹资和支付,也就是医保经办。但是,医保基金应该怎么花、花给谁,即医保政策的制定,应该由卫生部门负责。同时,卫生部门还应担负起对医保支付行为、医疗服务行为的监管职能,“这才是真正的管办分开”。

有专家认为,不管最终由哪个部门来统管,或者分别负责管和办,医保和医疗的协调管理都是一个发展的客观规律。划定一个科学的医保管理权,也许要经过几轮职能转变和机构改革才能调整到位,但只要是规律,就总会发生作用。

  • 分享到:
  • 推荐到豆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