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 正文

时评:红包现象将医生置于道德困境

2013-08-02 11:52:31 来源:北京青年报

受访者:袁 钟

协和医科大校长助理

医生收红包也会感到不好意思

青评论:福建省漳州市纪委用半年的时间调查医疗腐败案,发现漳州市直区县73家医疗机构都涉及医疗腐败,1088名医务人员、133名行政管理人员涉案,涉案医生的比例甚至到了9成。这个问题看起来很严重,但实际上几乎是个普遍现象。医生收红包,您觉得正常不正常?

袁钟:就目前北京的情况来看,已经控制得不错,特别像在大医院,已经很好了,很少有医生收红包的情况。但是,在福建、广东一带,给医生送红包是一个很明显的特征,发红包就是那一带的民俗,像过年过节,老板给职工发红包啊,长辈给小辈发红包这都很正常,已经形成了一种文化现象。

青评论:红包的历史可以说很悠久了,治理红包也有很多年了,卫生部门好像也出台过不少政策法规,但效果好像都不明显。送红包、收红包有点你情我愿的意思,查证起来也难。这是不是与人情社会的文化传统有关?

袁钟:我调查过,像在福建、广东一带,那里医院也是发红包的,过年过节之前,院长也会给医生、护士发红包,有些病人也会给医生、护士发红包,他们称之为“利是”,可能包得也不多,图个吉利,收红包就像是礼尚往来。

其他地方肯定也有,但是肯定不会达到100%收红包这个比例。像协和医院肯定也有医生收红包,但是,即使有人收,也不敢明目张胆,收红包的医生说出来会被大家看不起,觉得不好意思。这不是一件多么光彩的事情,像是在受贿,是冲击道德底线的事情。

青评论:在生活中,我们多少都经历过或听说过这样的现象:医生收了红包,态度就很好,嘘寒问暖的,让人感觉心里很踏实。患者是在用红包买个心安,是不是这种情况?

袁钟:现在的情况往往是,患者不送就觉得不对,好像无法取得医生的信任,好像医生不会给患者治病。但是许多医生是不愿意收这个钱的,所以偷偷又将钱打回了患者的账户,这看起来比较滑稽,医生怎么能给患者账户打钱呢?据我所知,协和至少有两三个以上的医生这样做过,你知道,一般医生即使做了这样的事也不会说。

14元挂号费,对专家是种耻辱

我们这个社会,目前对知识不买单啊!对无形的知识不买单,我们都想找好医生,也都想少花钱找好医生,但是医生靠什么生存呢?让有才华的好医生先富起来,生活有尊严,这其实才应该是我们这个社会现在应该做的,要看到医生收红包背后的问题。

青评论:红包一直处在暗处。作为病人家属,你不知道别人有没有送红包,你如果不送,就担心医生会另眼看待,这有点像囚徒困境。红包与医疗资源短缺有关系吗?

袁钟:既然你说到了医疗资源短缺这个问题,那这就涉及医疗体制改革,那我们不妨从医疗体制改革这个角度来看医生收红包这个问题。我们国家医疗改革这么多年,但是医改之后,医生的收入实在是太少了。比方说,在协和,挂一个专家号才14块钱;可是协和的停车费就是每小时15块钱。而和睦家医院人家每个小时是收费600块钱。医生应该靠什么赚钱?应该靠知识与技术,但是我们并没有给医生的知识与技术买单,因为这都是无形的,我们只愿意给药物、器械、材料买单,只愿意给这些有形的商品买单,而不愿意给我们医生宝贵的知识、技术这些无形资产买单,所以,医生说白了是很不受尊重的。

而民间偷偷塞给医生的红包,有时候是对医生的一种补偿,但是,这又有悖医德,这让医生也陷入了道德的枷锁中。目前的问题是,医生现在要靠什么来维持自己的生存与尊严?为什么会出现以药养医?这是因为药品再贵,也有人愿意买单,但是医生看病,病人并不愿意掏钱。我们都需要有好的健康,好的健康需要有好医生,可是我们只有拥有好的条件,才会有好医生啊,遗憾的是,我们现在没有给好医生创造好的生存条件。

你想14块钱看病,这其实是对专家的极大不尊重。有时候我甚至会觉得,那些那么能干的医生,救了那么多人的命,但是找他看病,挂号仅仅只需要付14块钱,对医生来说真是莫大的耻辱。

有些人说,你们医生有灰色收入,有红包,那挂号花14块钱也行啊。这简直就是胡说八道。哪个医生不想堂堂正正,靠自己的知识与技术赚钱?又有哪个医生想赚钱的时候被别人戳脊梁骨?我们为什么不能让医生获得正当收入?我们根本就没有达到正当收入,却被说成腐败,这很没有道理。

医生是我们健康生活的保障,所有的患者都想找好医生,所有的医生也都想当好医生,但是,我们这个社会没有创造出一个让好医生生存的条件。

青评论:根本的原因在哪儿?

袁钟:我们这个社会,目前对知识不买单啊!对无形的知识不买单,我们都想找好医生,也都想少花钱找好医生,但是医生靠什么生存呢?让有才华的好医生先富起来,生活有尊严,这其实才应该是我们这个社会现在应该做的,要看到医生收红包背后的问题。

青评论:前几天微博上,北京某三甲医院一位博士学位的妇产科大夫发微博说,她一个月拿到手的工资只有2500块。她自嘲是十个“二百五”。

袁钟:鼓励有才华的年轻人成为医生,鼓励医生成为好医生,不是说给医生戴个花,表扬表扬就行的,关键是,要让年轻人在这个行业里看到尊严、财富与价值。我的观点就是,一定要让好医生堂堂正正地富起来。

青评论:怎样才能让好医生富起来?

袁钟:首先,我觉得全社会要创造这个条件,包括媒体,要多宣传好医生,让更多的人找好医生看病,让好医生扬名。其次,要呼吁政府在制定政策的时候,鼓励重奖老百姓口里的好医生,有才有德的是合格品,有德少才的是次品,无才无德的是废品,有才无德的是补品。让有才有德的好医生,获得财富、声望,让全社会都向他们学习,这才是正能量。不能让好医生不好当,坏医生还得意洋洋。

现在的情况却是,那些拿了足够回扣、红包的坏医生却生活得很滋润,穿得好、住得好、开豪车……这传递的其实是负能量,而且在全社会造成的一种假象是,似乎所有的医生都是这样。

青评论:如果医生的收入提高了,他们就不会收红包了吗?

袁钟:毫无疑问,肯定这样!医生那么辛苦地工作,收入却那么低,怎么可能活得有尊严?回家怎么跟老婆交待?特别像一些博士,还是海外留学回来的人才,一个月就能拿回家两三千块钱,他回家有尊严吗?

红包不是他们收入的大头儿,医生也根本不敢收太多,他们的主要收入还是靠会诊、讲学、写书……牟取其他收入。

青评论:现在有一种观点认为,红包是由病人补足了医生的收入差距,所以道义上也过得去。您同意吗?

袁钟:我不这么认为。我还是觉得,我们怎么样能让好医生有一个正当的收入?因为收红包还是不正当的,还是不允许的。我们要呼吁政府调整政策,让医生合法地获得高收入。我们不该鼓励红包,而是要鼓励好医生。政府应该鼓励医生,通过正当途径,获得自己该获得的财富。让医生牺牲善良去获得正当权益,这是不对的。本来医生应该一个月赚1万,但是现在却是一个月收入只有三千,那剩下七千要想其他方法补上。

青评论:这是典型的体制让人变坏。现在医生收红包,如果被发现了,会有什么后果呢?

袁钟:后果是很严重的,根据相关条例,像协和医院,关于医生收红包的处罚是很严厉的。

不能不让患者感谢医生

患者与医生之间的关系其实很特别,虽然医生也为患者提供服务,但是这种服务是救命、治病、解除病患痛苦,因此,患者对医生满怀感激之情是非常可以理解的,总不能出台条例说,不让患者感谢医生,谁出台这样的条例,是会被骂的,这毕竟也是一种感情、风俗。

青评论:收红包在以前有吗?还是医改之后更常见了?

袁钟:我一直反对红包这个说法,现在把小礼物、土特产之类的都统称为红包。在我们当医生的时候,六七十年代,收病人的小礼物、土特产这都是很正常的,多得很,医患间向来不是冷冰冰的关系,而是处处充满帮助人、感谢人的温情。患者觉得医生帮助了他们,从心底里感激,像那些来自边远地区的农民,生活很苦家里很穷,也没有什么送给医生,就给医生煮个鸡蛋、拿点粮食,不收不行,以示他们的感激之情,这样的感情相当珍贵。其实,红包只是类似于小礼物的现金,表达了患者对医生的感谢。

青评论:但是,以前人们对医生收红包也好、收礼物也好似乎没有这么大的意见,那红包跟医改有多大关系呢?

袁钟:我觉得红包跟医改之间没有多大的关系,收红包只是一种现象。医改的问题很多,涉及方面很广泛,而红包只是其中一个小问题。患者与医生之间的关系其实很特别,虽然医生也为患者提供服务,但是这种服务是救命、治病、解除病患痛苦,因此,患者对医生满怀感激之情是非常可以理解的,总不能出台条例说,不让患者感谢医生,谁出台这样的条例,是会被骂的,这毕竟也是一种感情、风俗。

青评论:新医改搞了好几年了。您觉得最大的成绩或者说最大的变化是什么?

袁钟:其实对像协和这样的城市大医院来说,我觉得基本没什么特别明显的变化。但像一些基层县医院,我听同行们说过,医改之后还是变化挺大,遗憾的是,大医院实在是改变有限。

青评论:那您觉得新医改在大医院里应该怎样改呢?有什么比较好的建议与措施?

袁钟:我觉得最重要的还是要让医生的积极性提高,让医生获得自己应该获得的高收入与尊严,还有,需要给医生更多的自由,比如说,让医生多点执业,有更大的自由度。

青评论:可是这会不会产生矛盾,本来好医生就少,如果医生频繁参加会诊,多点执业,那么来公立医院看病的病人怎么办?

袁钟:可是医生收入太低怎么办呢?让他们在大医院里,又不给他们高收入,这不公平。

青评论:现在有一种说法,说千军万马汇集协和,大病小病都要到协和看,对这个问题您怎么看?

袁钟:这其实是由很多因素促成的。在国外,就诊是分流的,像富人会去比较贵的私人医院,穷人会去公立医院。但是在中国,穷人富人都往协和跑。现在交通又发达,人们来协和看病也比较方便,所以导致了今天这种局面。

青评论:那是不是也从另一个侧面说明,患者对他们的乡镇医院并不信任?

袁钟:那肯定是这样。其实乡镇医院、社区医院也有很多好医生,好医生不仅是指技术好,还指服务好,给予病人更多关怀。什么是医疗?“有时去治愈,常常去帮助,时时去安慰。”很多基层医院的医生是能够做到这一点的,但是患者并不相信他们。文/王石川

  • 分享到:
  • 推荐到豆瓣